(香港文匯報記者殷考玲、周紹基、周曉菁、莊程敏)「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通脹風暴之下你不為銀紙增值,就注定貶值。按專家計算,若你每月儲起5,000元放在床下底,30年後你會儲到180萬元,但如果每年通脹3%,屆時這180萬元的購買力將只相當於今日的116萬元,即是貶值35%;相反每月投資5,000元,每年回報3%,30年後你會得到294萬元。香港過往40年的平均通脹率為4%,即是你的財富每年最少要增值4%,才不會身家縮水。
小市民的理財之道,不能再靠死慳算盡「婆乸數」守護財富,必須開源才能增加財富、抵抗通脹。專家提供不少投資建議,例如買房地產信託基金、高息外幣定存、通脹掛鈎產品等等,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情況作參考。
【債券】年年買iBond最實際
由政府發行的第八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已於7月底推出,如果錯過了認購iBond,又想投資類似的產品來抗通脹,可以考慮選擇美國通脹掛鈎債券(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TIPS與iBond都是與通脹掛鈎的債券,TIPS的票面價(Coupon)跟隨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浮動,部分10年期TIPS的每年平均回報至少有3厘。

不過,香港投資者需要透過一些能指定買賣美股券商如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花旗私人銀行等才可以買入TIPS,所以小市民為免手續繁複,都是留意住政府每年何時發行iBond比較實際。今年第八批iBond與以往一樣,設有兩種息率,固定息率為2厘,浮息則為香港近6個月平均通脹,假設通脹低於2%,iBond仍會提供年利率2厘的「保底」回報。換言之,以每手1萬元計,「保底」回報為3年共賺約600元利息。
【定存】人民幣可賺息博升值
通脹銀紙唔見使?紅簿仔存款基本上無咩息收,其實有些貨幣的利息也不錯。人民幣的利息比美元高,當美國加息時,內地通脹亦會升至足以加息的水平,保持人民幣高於美元兩厘息差優勢。今年首5個月,資金通過貿易盈餘、直接投資、債券通及股市北向通進入內地有2.2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高60%。

有做開人民幣定期存款的黃太,每年都會固定將部分資金轉換成人民幣作定存,貪人民幣可以穩定升值之餘又能賺取利息抗通脹,她留意到近期有中資銀行為了搶人民幣存款,推出人民幣定期存款6個月特惠年利率高達2.85厘,最低5萬元人民幣就可以入場,假如以5萬元人民幣定存6個月,估計可袋約712.5元利息,黃太覺得定存低風險又能抗通脹,每個月買餸又多些。
【強積金】MPF揀港股中資股較理想
面對日益上升的通脹環境,一般而言,通脹意味銀紙貶值,反過來就是資產會升值,例如樓、黃金、股票等。雖然不是人人都會去買樓、買股票,但絕大部分打工仔都有供強積金(MPF),強積金組合就有不少股票,故此適當了解及調整自己的強積金組合,可以避免供款被通脹蠶食,甚至還可跑贏通脹,小賺幾個茶餐。
強積金顧問駿隆集團執行董事王玉麟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強積金的投資組合可因應個人承受風險的能力來調整,而強積金屬於長期的投資,如要對抗通脹的話,他認為強積金的投資組合內,可加入香港及內地市場的股票較為理想,長遠來說股票投資有助做到抗通脹;若果以短期來說,歐美等地的股票則較香港和內地股票市場樂觀,有需要短線調整強積金投資組合的小市民,可以考慮將部分投資組合調整至歐美股票市場。
此外,王玉麟又建議,一般打工仔的強積金投資組合如20至30多歲的供款人,普遍以40%香港和內地股票、60%歐洲美國等地的資產組合構成,如個人有需要例如是快將接近退休年齡,可將部分投資組合轉為債券以增加穩定性,同時做到分散風險,如年紀輕的供款人,因供款期仍有一段長時間,在投資組合上可進取一點以提升收益的機會。
【黃金】黃金保值能力毋庸置疑
黃金可說是最傳統的抗通脹產品,不少父母都會買定金飾留給子女日後出嫁或娶老婆之用,小記認識的李婆婆早年已買落數套金飾放在保險箱,留給女兒出嫁之用,部分金飾於2015年在大型連鎖金飾店購買,當時足金飾品金價大約12,700元(一両),至今已升值至約19,550元,約6年間升值逾54%,李婆婆稱不會賣掉金飾,留來給孫兒。

購買黃金除了到一般大型連鎖金飾店之外,不少銀行均有提供實金買賣服務,以金條及金幣為主,入場費因應產品及重量而不同。以恒生銀行為例,9999金條(一両)售價約17,120元,如果想更容易負擔,銀行有二十克或十克的財神金牌提供,價錢約9,290元、4,720元,雖然黃金重量較少,但也起到保值作用。
【股市】房託股風險低回報穩定
股票是其中一種小市民最易接觸到的投資產品,奈何股市也像賭場波動大,不過,投資房地產信託(REITs)是個不錯選擇。房地產信託的好處是當市場環境不好時,仍有穩定利潤,波動性較低,利潤能夠隨着通脹增加,內地房託可看高一線,因內地的租金相比房價是較為低,政府在控制房價時,房租及店舖租金都會上升。
領展(0823)雖然是香港的「三座大山」之一,年年加租令小商戶深惡痛絕,但從投資角度來看,卻是財息兼收的贏家。領展近年已開始投資內地小型商場,有留意開本地房託股的陳小姐,早前就看中領展近年積極投資內地商場業務,而且其派息亦穩定,所以就小注入手,希望能每年收息來抗衡通脹環境,不至於現金存在銀行貶值。以領展去年中期及末期兩次派息計算,領展年息率4.27厘,較過往的平均股息率3.7厘為高,亦大幅跑贏本地通脹。

同時,小市民亦可以留意內地房託股,例如越秀房託(0405)大股東為廣州市政府企業越秀地產股份佔38.04%,屬地方政府投資的國企,派息穩定,在疫情期間租出率仍高達92.8%,其在大灣區物業的穩定性亦高。越秀房託的年息率6.7厘。
目前領展一手入場費約6,800元,越秀房託入場費約3,400元。
【高風險投資】比特幣今年回報跑贏
雖然黃金一向被視為「避險工具」,但今年年初至今黃金期貨已累跌逾半成,反而備受爭議的加密貨幣大有後來居上的勢頭,有分析師大膽預測比特幣年底價格會達到10萬美元,加上加密貨幣有機會在世界範圍內逐漸合法化,而且可以拆細買,入場費低至100港元,投資者將其作為抗通脹新型工具的「呼聲」正愈來愈高。

比特幣價錢迭創新高
上月中首隻比特幣期貨ETF Proshares比特幣策略ETF「BITO」在紐約上市,僅兩天內市值已衝上10億美元,隨後比特幣價格逼近6.7萬美元,再創新高。其後Valkyrie比特幣策略ETF也接力上市,熱賣非常。比特幣昨日報6.3萬美元,較年初的約2.9萬美元勁升1.17倍。加密貨幣衍生品交易平台 BitMEX 的首席執行官 Alex Hoptner預計,比特幣將在年底前漲至10萬美元。
有投資人對比特幣抗通脹的熱潮警告,「當一種說法流行起來,就會有愈來愈多人跟風,形成更大的泡沫」,尤其現在「炒幣」的理由已進化為可以抗通脹,有更大的「正面意義」,引來大量資金追捧,跟風者需承受的風險也更高。
專家:對抗今次通脹需長期作戰
對於今次大宗商品漲價潮的原因,專家們都歸究於疫情令全球供應鏈受阻,加上貿易壁壘令本已緊縮的物流火上加油,進一步推高運輸成本。貿發局環球市場助理首席經濟師陳永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接近年底,全球需求處於旺季,價格出現緊張情況。由於香港很依賴出口及轉口,產品運費貴了,自然令進口的衫褲鞋襪都貴了。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認為,今次是全球供應鏈出問題,即使美國加息,也只能紓緩一小部分。
重創生產 各地PPI率先破頂
麥萃才指出,目前油價及商品價格率先飆升,令生產成本大增,早前內地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CPI)仍保持平穩,但工業生產指數(PPI)已經率先急升至26年新高,其他國家也有此情況。他認為,有關的工業生產成本,最終都會轉嫁於消費者,屆時CPI便會反映出來,故此,他認為目前只屬通脹的初步階段,而今次的通脹時期應該頗為漫長。
至於美國加息的預期,麥萃才認為美國高負債下,實在難以加息。上世紀七十年代,油價大升引發過全球惡性通脹,逼使美國在八十年代,透過大幅加息應對,由於當時美債大都在外國投資者手上,美國可以利用加息推高美元,借「輸出通脹」來壓抑物價。但現在多國都在「去美元化」,美債大都在美國人手上,大幅加息只會增加其利息成本,以及進一步推高企業生產成本。
物流太慢 僅得一成貨櫃準時
有關全球供應鏈問題,陳永健指出,「現時物流阻塞有如人的血管阻塞一樣,但整體的貨櫃實際上對應付全球貨運是綽綽有餘,只要疏通了就沒有問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運輸時間準確度低,由亞太區運至歐美的準確度僅一度,即10隻貨櫃只有1隻準時,延誤會造成漣漪效應,影響碼頭、貨倉等,產品價格亦會因而拉高。不過,目前美國一些航運點已恢復24小時運作,隨着更多國際船運的船期慢慢調整,相信漲價情況亦有所改善。除了一些半導體的需求較為緊張,其他商品如石油等相信升勢未必會持續。對本港而言,通脹壓力雖然存在,但相信整體仍然會保持溫和。
憂債務爆煲 美難加息壓通脹
麥萃才則預計,今次全球的通脹是長期性的,而且幅度偏高,但各國央行特別是聯儲局,未必會透過加息來壓抑,而是會容忍高通脹,以免債務「爆煲」。中國則透過產業轉型,來達到保增長的目標,好像今年推出壓抑房價的政策,目的正是為了經濟轉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