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業的生產和營運過程,是全球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來自全球逾50間大型企業今年較早時共同推動名為「氣候承諾」(Climate Pledge)的倡議,承諾到2040年實現碳中和,較《巴黎協定》訂下的期限早10年,為遏止全球氣候變化出一分力。
「氣候承諾」由美國電子商貿巨擘亞馬遜創辧人貝索斯共同推動,參與的大型企業包括國際商業機器(IBM)、微軟、聯合利華、可口可樂、Uber及家電零售企業Best Buy等,速遞業龍頭聯邦快遞亦加入。
聯邦快遞改用電動車
碳中和是企業必須完全依賴可再生能源,又或利用碳捕獲和封存技術吸收二氧化碳,以抵消企業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量。聯邦快遞承諾會初步投資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將旗下超過18萬輛汽車的車隊,完全改用電動車,並斥資1億美元(約7.8億港元),與知名學府耶魯大學合作,興建一所新的碳捕獲中心。
聯邦快遞可持續發展事務總監傑克遜表示,公司是回應股東訴求,並因應員工和消費者的關注,以及全球氣候問題面對的迫切性,決定參與有關倡議,承諾到2040年實現碳中和,強調可持續性是公司思考未來發展方向的核心。聯邦快遞總裁兼營運總監蘇布拉馬尼亞稱,公司達至碳中和的努力,對消費者、業界以至整個地球,將帶來重要影響,指出「氣候變化較任何一間企業更重要」。
專家:冀帶動商界減碳
《華盛頓郵報》稱,聯邦快遞雖然計劃到2040年將車隊全面電動化,但預計到2025年,只有一半新購買的汽車屬電動車,許多舊車仍會在路上行駛多年。此外,該公司在2040年為汽車充電的電網,可能仍要使用天然氣,意味不太可能做到完全零排放。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國際法教授維克托則認為,多間全球知名品牌宣布碳中和承諾,對帶動其他企業跟隨發揮重要作用,但他指出最重要是企業文化和目標大幅改變,意味其他規模較小的企業及供應商也會跟隨,才能有效達至碳中和。維克托特別提到大型公共企業、煉油廠和混凝土生產商,才是排放最多溫室氣體的企業,它們必須採取更多減排措施,才能達成各國承諾減排的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