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劇,作為南戲的主流戲曲形式,從鼎盛時期至今,從未跌下過香港文化的舞台,但外行有外行看的熱鬧,內行亦有內行看的門道,箇中講究不勝枚舉。林穎施與王志良作為新一代粵劇「旦」、「生」搭檔的代表之一,自廣州來,要挑起香港粵劇的門樑,看來已是時候。●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彭子文
近期由粵劇界兩位當時得令新貴文武生王志良及花旦林穎施擔綱演出的新編粵劇《呂布情傾貂蟬》未公演已備受關注,宣傳攻勢鋪天蓋地,尤其紅隧入口巨型廣告及港鐵站沿線燈箱,掛上充滿電影感的海報,更是矚目。首度出任總策劃兼出品人的資深傳媒人彭美施日前向大家公布好消息,12月12日首演場早已爆滿,她說:「近日收到很多戲迷查詢購票,首場已售罄,不過11月26日再開賣2022年2月26及27日兩場門票,希望大家到時繼續購票,盡量滿足戲迷。」擔綱演出的王志良及林穎施當然感到鼓舞,感激出品人彭美施給予他們機會嘗試。
林穎施用一炷香關注練眼神
很多外行的觀眾也許並不知道,粵劇是幾乎沒有所謂的導演的,是次演出的《呂布情傾貂蟬》花了很長的時間準備,能夠飾演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蟬,林穎施表示感到開心,但她認為傳統的貂蟬形象比較固定和單一,「但我覺得現代女性越來越內外兼備,所以希望這次呈現的人物比較新穎,賦予她一個比較新時代的內涵。」她說。新編粵劇《呂布情傾貂蟬》與傳統的粵劇不同之處是古老粵劇套《呂布傳》從劇情表現手法較複雜,做法傳統,但新編就有一些改動,例如貂蟬獻美的戲,現在便換作京劇版本的獻美,演繹表達上的感覺更加強烈。穎施需要施展強勁的「 電眼功」,她回憶,要經常拿着一炷香來練眼神,「演員的演技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平時都需要練眼神。」她說。同時,貂蟬舞技了得,劇中便有多場舞蹈場面,林穎施與舞蹈員一起跳舞,「其中有扇舞,舞蹈編排為12個人,需要整齊去舞動一把扇,難度頗大。」
「在這次演出裏的呂布形象和傳統的不一樣。本來的呂布在戲劇中是個反派人物,但這一次我們想為他平反,塑造一個有情的形象,創造一個比較溫情的情節。」王志良介紹道。王志良為了演呂布早前更遠赴杭州拜會崑曲大師林為林學習崑劇《呂布試馬》,要掌握當中功架及神韻。生旦二人本來已經默契很好,過往演出都不用排戲太多次,但這一次的《呂布情傾貂蟬》是排練、開會次數最多的一次,為求盡善盡美,《呂布情傾貂蟬》小生旦戲裝也專門從北京訂製,看來值得期待。
「王林配」20年默契無人可替代
戲曲藝術中雙人搭檔比比皆是,多以情侶姿態上演,例如白雪仙與任劍輝的組合便成為傳奇佳話,流傳至今。而林穎施與王志良這一對視前輩任劍輝和白雪仙為偶像,曾為了學習任白的名劇演出方法,也共演《紫釵記》、《蝶影紅梨記》折子戲,學習港式粵劇的演繹方式。
二人搭檔的時間中,大部分是以情侶夫妻的角色亮相,「比如他一舉手或者一個眼神,我就知道下一步會怎麼做,這種默契的確是要通過長期的默契來達成的。」林穎施說道,她與王志良二人出道逾20年,算起來合作也差不多20年了。20年間,二人自然也分別與別的演員搭成伴演戲,但默契不如對方,「如果和其他人搭檔,因為沒有基本的默契,就需要排練很多次。」王志良也說。
耳濡目染學戲 赴港深造增修養
粵劇作為一門表演藝術,當中的藝能需求並不比影視演員少,相反,基本功更是要求扎實。王志良說:「做粵劇是需要天分的,聲色藝都需要,有時候你有聲音,但不一定有樣,是一種很綜合的能力。」而他自己則自小習武,王志良認為與粵劇有緣分,「我入行唱戲是一種緣分,本來是學武術的,但中間有粵劇這個派別,於是就決定要學粵劇。」而他所屬的「文武生」更是對基本功有嚴格的要求。
林穎施與王志良都因家人對粵劇的喜好,自小耳濡目染,對粵劇有天然的喜好,「當我考廣東粵劇學校的時候,就決定要將粵劇作為終身職業,因為當初其實有一個選擇是去學醫,但其實這是一個冒險的決定。」林穎施說。幸運的是,二人雖都做下相對「冒險」的選擇,卻都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勵,亦都遇上了良師。
林穎施畢業於廣東粵劇學校,2007年獲香港演藝學院獎學金攻讀中國戲曲課程,師從粵劇名家鄭培英及倪惠英。但在此之前,年紀輕輕的林穎施其實在內地已算得上大好前途的「角兒」了。記者不由疑問,既然在廣州已經聲名鵲起,為何選擇來香港演藝學院讀戲曲?讀演藝最大的得益和提升又是什麼?她答道:「當時已經拿了很多全國的冠軍,如果在內地的話算是鐵飯碗,但我覺得人要不斷進步、更新自己,所以選擇了來香港進修,相信要充實了自己才會走得更加順。」
來到香港的他們,雖然算不上清零重來,但終究要開拓一片嶄新天地,「比較得益於在求學時期就經常排戲。」林穎施說,「技巧要進步,但最重要是內在,這是一種演員的自我修養。我們要代入不同的角色,所以要將自己清零,但在這個之前,你必須要有很多歷史、文化底蘊。」
以現代化唱法為粵劇注入生命力
從廣州到香港,林穎施的個人表演方式有否進行香港本土化的修改?唱腔和表演方式又有何不同?她表示:「香港的粵劇表演更着重演戲,各位演員的互動反應講究即興。何謂『唱腔』?前輩名家在梆簧上下句拉腔或收腔所設計的旋律也,每位都有特定的模式,如名旦芳艷芬收反線中板陽平下句或慢板上句,與其他子喉的旋律是不一樣的。粵劇經歷了差不多一百年的發展,再要在梆簧上尋求突破而又悅耳動聽的旋律,雖不至緣木求魚,但可能徒勞無功。所以現在唱粵曲,更應該着重在演繹每句每字切合其意思及處境的感情,貫以抑揚頓挫之氣,令粵曲的唱法現代化,更能使聽者入耳動心。」
她隨即補充道,無論廣州還是香港的粵劇發展,都面臨着相同的問題,就是需要提高粵劇和粵曲的觀眾和聽眾的欣賞能力水平,「提升這水平,要靠建立起客觀評論的文化氛圍才可達至,令演員追求更高更善更美的表演藝術,擴大觀眾群到社會不同的階層,令粵劇粵曲注入新的生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