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界居民讚促港深融合 冀政府集力推進民生發展
香港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後,市民都期望特區管治架構可以集中力量開展各項推進民生發展的工作,包括增加房屋供應、加強落實基層醫療、推動青年上流等,尤其是新界區的居民,他們都對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構建「北部都會區」抱有很大期望,認為這項規劃有助促進港深兩地融合發展,為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增添助力。香港文匯報日前訪問多名政界人士,請他們分析新界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特區管治架構日後應關注的焦點。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旅遊保育】活化旅遊資源 雙城居民消閒
「北部都會區」的規劃除了重點發展創科產業,對生態保育和締造優質旅遊空間方面亦着墨不少。在港深「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中,其中一圈就是以生態保育和人文旅遊為主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外界均認為新規劃可以活化區內豐富的旅遊資源,成為香港和深圳居民的消閒勝地。
香港中國旅行社副董事長、香港旅行社解困大聯盟召集人姚柏良表示,業界一直希望開放邊境地帶作旅遊用途,尤其是沙頭角中英街等具文化價值和歷史底蘊的地點。事實上,鄰近邊境禁區的荔枝窩和鹿頸有很高的景觀價值,具備發展生態旅遊的資源和潛力,他希望港深兩地政府日後可以研究加強宣傳,並支持有關景點的跨境旅行團。
在整體旅遊政策方面,他認為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研究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是回應了業界訴求。成立該局可以從統籌並善用分散的旅遊資源,統一做好政策調整,有利推進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因此,他希望新一屆立法會可以支持研究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工作。
不過,香港與內地何時恢復正常通關才是業界目前最關注的問題。姚柏良表示,業界都明白需要逐步有序恢復正常通關,但期望香港特區政府能夠繼續向業界了解經營困境,並檢視如何運用早前「防疫抗疫基金」的餘款,為業界提供持續支援,讓同業可支撐到復甦來臨。
【青年栽培】善用地理優勢 助港青抓緊機會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對青年的栽培和支援不容忽視。根據特區政府的統計資料,北區是全港15歲以下人士佔比最高的地區。有政界人士指出,他們的居住地點佔有鄰近深圳的地理優勢,未來的特區政府應利用地理優勢,設法推動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新民黨青年委員會主席劉文杰指出,工作及住房是青年必須面對的問題,來屆立法會議員應推動特區政府,協助青年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讓他們開拓更多工作方向及就業機會,並為他們提供日常生活不同方面的銜接,同時加強宣傳工作。
他認為,特區管治團隊日後必須加強青年對國家發展的了解,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成為國家的未來棟樑,建立對國家的觀念,從而讓年輕人自發想到如何幫助國家、為國出力。
劉文杰強調,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香港年輕人不應自我設限,應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掌握未來新形勢,以抓緊向上流的機會。
【房屋短缺】簡化行政程序 增速興建房屋
房屋短缺一直被視為香港首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特區政府在過往兩年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90公頃新界土地作發展,較之前5年收回的20公頃多,更預計未來數年收回的土地將高達700公頃。不過,收地僅是增加房屋的第一步,要將「生地」變成「熟地」還有連串審批程序,建成房屋動輒需時十多年,有政界人士指,政府必須思考如何由短期至長期逐步解決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
新界社團聯會會長、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指出,政府要將一幅「生地」變成可用作住宅用地的過程需經歷多個程序,包括蒐集數據、諮詢、評估對交通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幾乎用近十年才能建成房屋。事實上,古洞北、洪水橋等發展項目幾乎經過20年才有土地推出,因此政府必須在覓地建屋的同時,加快土地發展程序。
他認為私營機構應與公營機構合作提供廉價房屋,履行社會責任,而對這類合作項目而言,發展的最大難處就是如何壓縮程序,因此政府可以先為可供發展的土地進行交通評估和環境評估,令有意提供廉價房屋的機構知道項目可行後立即開展,同時簡化多層諮詢程序並縮減提出反對的期限,以加快發展土地速度。
被問到新一屆立法會可以如何配合,他認為,要解決土地和房屋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立法會只能監督和配合所需,而他期望特區管治團隊可以拆牆鬆綁,簡化現有行政程序,加快房屋和基建的興建速度。
【口岸經濟】檢視交通規劃 達至港深雙贏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北部建設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北部都會區」,開拓更多可供居住和產業發展的土地。佔地約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其縱深腹地,區內擁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是港深兩地融合發展、香港連接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區域,有利兩地在經濟、基建、民生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合作訂定清晰方向、互補優勢。
新民黨副主席、立法會議員容海恩指出,港深合作或者北區發展都並非新鮮事,特區政府未來發展「北部都會區」時不應單純聚焦科技發展,應以大都會形式吸納不同行業和做好房屋規劃。她預期深圳以至大灣區其他城市日後會有更多居民來港工作或交流,特區政府應在規劃「北部都會區」時考慮為他們提供便利措施,以吸引專業人才來港發展。
北部經濟帶已經有多個跨境陸路口岸,她預期「北部都會區」會吸引更多旅客來港,因此政府需要協助旅遊界和酒店業在區內發展,同時檢視好交通規劃,發揮與深圳的協同效應,達至雙贏。
「北部都會區」是橫跨20年發展的規劃藍圖,容海恩指出,工程界近年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有可能延誤發展北部的工程,希望新一屆立法會可以監察特區政府在有關工程上的招標、施工程序,並促請發展局和地政總署檢視現有條例,以精簡法定程序,加快土地發展。
【醫療系統】基層醫療追落後 須研服務增宣傳
人口老化導致香港醫療需求急升,社會對醫療服務素質的期望亦不斷提高,醫療系統顯然面對巨大的挑戰。雖然外界多年來一直要求推動「基層醫療」(又稱「初級衞生保健」),期望透過推廣、諮詢、輔導和風險檢查等措施,促進居民預防疾病,但今屆特區政府亦曾承認,本港的基層醫療發展落後了30年。特區政府於2019年9月才在葵青區設立全港首間地區康健中心,至今也只有4間地區康健中心落成,因此要有效發揮基層醫療的作用似乎仍有一段距離。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本港基層醫療處於剛起步的階段,雖然政府已投放不少資源興建和營運地區康健中心,但仍算不上成功發揮作用。事實上,港人普遍都不認識基層醫療「治未病」的概念,亦有很多長者知道地區康健中心沒有醫生提供診治後,就不願繼續接觸。因此,特區政府必須研究地區康健中心應該提供的服務種類,並加強宣傳工作,相信當基層醫療成功發揮作用時,就能減低對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
過往一年多,社會聚焦抗疫工作,葛珮帆坦言,立法會過往較少時間討論如何做好基層醫療,希望在疫情過後,來屆的立法會可以與政府更深入地探討基層醫療的重要性,同時聆聽更多持份者的意見,完善有關基層醫療的工作,並設法培訓、挽留及引入更多醫護人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