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三個聯網去年設立「耳鼻喉科綜合診所」。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恆諾) 聽力衰退是長者常見的毛病,阻隔他們與外界正常溝通,嚴重影響生活及社交,但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動輒1.5年。醫管局港島西、九龍西及新界西三個聯網遂於去年分別設立「耳鼻喉科綜合診所」,安排護士及聽力學家提前為60歲或以上、病情穩定的病人進行初步評估及檢查,以加快安排佩戴助聽器。有病人家屬指,該服務使病人「早用(助聽器)早享受」、生活質素旋即提升不少。

公院專科輪候長 年半始見醫生

世界衞生組織數據顯示,約三成65歲或以上長者有聽力問題,而年逾80歲的更多達八成,佩戴助聽器是其中一個可行方法,但公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例如港島西醫院聯網,病情穩定的耳鼻喉科病人最長要等78星期、即近1.5年才見到醫生。

醫管局去年針對有關情況在三個聯網設立「耳鼻喉科綜合診所」,挑出兩邊耳朵聽力下降、病情持續超過一個月的60歲或以上病人,安排他們在兩三星期內進行初步評估及檢查,有需要時可安排病人提早見醫生。病情穩定的病人獲安排在兩至八星期內見聽力學家進行純音聽力測試,有需要可轉介購買合適的助聽器。

99歲的馮婆婆是其中一名受惠於新服務的患者,她七八年前已經有聽力退化的問題,去年向醫生反映後等了數月就獲安排見護士和聽力學家。其兒子于先生指,母親使用助聽器後,他無需再叫破喉嚨跟媽媽說話外,媽媽亦變得開朗,「她鍾意看電視,之前聽不到會十分忟憎。」

瑪麗醫院聽力學家譚志謙指出,過去有患者家屬反映,漫長的輪候期令病人性格亦出現變化,「有病人之前很喜歡跟人聊天,但因為聽力下降,漸漸不跟人說話。」該院耳鼻喉科部門主管黃懿行表示,聽障會令患者抑鬱和焦慮,提醒市民若發現身邊長者把電視音量愈調愈高,或經常答非所問,應盡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