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處於華南之端的香港,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漸漸成為中西匯聚、百花齊放的國際都會,整個演變,堪稱傳奇。隨着時代的變遷和大眾媒體的發展,香港流行文化在歷史洪流中呈現不同的面貌。最近,有博物館,聚焦二次大戰後至二千年代初的香港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和電台廣播節目等的發展,展出逾一千件展品,闡述了香港流行文化的演變。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特別職務)吳雪君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指,整個展覽策劃了數年的時間,當中要處理歌曲版權問題,訪問了40多名業界人士搜集珍貴的資料。流行文化也承載着當時香港社會的歷史故事和藝術特色,值得保存。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播放業界人士經歷故事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特別職務)吳雪君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指,整個展覽策劃了數年的時間,「由我們構思這個展覽,我們先要就展場進行工程硬件提升,例如地板、燈光、雨水渠等的優化工程,其後構思展覽內容和故事大綱,展覽中使用了很多片段和音樂,我們也要處理相關的版權問題,這也花了不少時間。」吳館長特別強調在遊覽展覽時,必須細味當中的熒幕訪問片段,「我們走訪了不少地方,也訪問了40多名業界人士,他們以第一身經歷和感受分享以往的故事,這些都是珍貴的資料,可供觀賞者深入了解當時的情況。」
未正式踏入展覽之際,一個半圓的大熒幕率先映入眼簾,隨着背景音樂的變化,熒幕上以走馬燈式播放着各個年代的經典電影、歌手登台作秀的片段,觀者恍如走入時光隧道般,集體回憶湧上心頭。展覽分為六部分,第一部分「中西匯聚·文化熔爐」介紹了粵劇娛樂、流行曲的發展。展覽中展出了藝人蕭芳芳在六十年代所穿的迷你裙,少女時期的蕭芳芳是帶領潮流和摩登形象的偶像派演員,她曾於粵語歌舞片中穿着這條珠片迷你裙,配合摩登舞姿帶動青春歌舞熱潮,成為六十年代具代表的潮服之一 。現場一道白色牆上掛滿了六十年代的唱片,包括《忘不了》黑膠唱片,更有1964年「披頭四樂隊」的訪港相片,當年唱英文歌成為一時風尚,更掀起了本地樂隊熱潮的序幕。
與港產片主角合照
第二部分「電台廣播」闡述了在電視未普及前,市民接收訊息的習慣依賴電台廣播節目,當中展出各式各樣的收音機。展覽的第三部分為「電影文化」,電影製作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產業。作為綜合藝術的載體,電影展現不同年代的生活面貌,容易引起大眾共鳴。展覽現場設有電影場景互動拍照區,觀者在此可以站在綠幕前,自行在數個經典港產電影畫面中挑選一幕,並與電影中角色拍照留念。觀者在此影相後,熒幕會出現二維碼,利用智能手機掃描便可以下載照片。吳館長表示,期望這貼近年輕人打卡理念的拍照區,可以吸引他們進場參觀欣賞,「下載照片後便可以分享到社交平台上,希望透過參觀者的線上分享,可吸引更多人到場。」
繼續往前走,來到第四部分「流行音樂」,介紹到七十年代由電視及電台帶動興起的粵語流行曲,大眾漸漸接受了以廣東俚語結合西洋節奏的粵語流行曲。當中展出了1979年的《獅子山下》歌詞手稿、黃家駒的第一支木結他等。走入現場,一座圓形舞台最為矚目,在舞台上展出了梅艷芳2003年演唱會所穿的謝幕嫁衣、張國榮的2000年演唱會中的血紅色絲絨拖尾大衣等。
據了解,現場呈現的許冠傑、梅艷芳等歌手演唱會紀念品,均是主辦方向其歌迷會收集,「在他們提供的物品中逐一挑選精品,放在展覽上展示。」吳館長說。
立體投射電視劇橋段
「電視文化」是展覽的第五部分,自免費電視於1967 年啟播後,這個神奇的「公仔箱」很快便吸引全港市民眼球,成為最受歡迎的大眾文化。電視台創作了許多家喻戶曉的綜藝節目和電視劇集,成為親民入屋的表演藝術。此部分設有一處「立體投射」影像,三幅牆投射着數幕經典電視劇橋段,觀者站於此欣賞時,立體的感覺讓人恍如處身在電視情節中。
「新舊媒體 ·匯聚多元」為最後一部分,甫進入這一部分時,其白色展示牆使人驚嘆不已,展示牆上滿布雜誌創刊號、藝人簽名相、經典漫畫等,是個很好的「打卡點」。吳館長指,這部分表達了流行文化中市民大眾看的刊物,例如武俠、言情小說,「這些刊物在後期會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同時當時也因應電視電影的發展,很多歌手明星出現,繼而衍生不少相關的刊物、音樂雜誌、電視雜誌等。」
踏進這個區域,恍如進入時光機,每一年代的流行文化都在眼前呈現,吳館長介紹道:「這個區域我們展出了不少明星照片,我們走過由黑白到彩色明星照片的年代,到現在智能電話的年代,歌迷儲藏明星照片可能已不需要實體照,把明星照片下載至智能電話便可以收藏,這些正正反映到時代的轉變,其實在整個流行文化上,我們除了能看到個別行業的發展外,每一個音樂、電影等的作品也是承載着當時香港社會的歷史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