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我和我的祖國》及《我和我的家鄉》後,今年,《我和我的父輩》接棒成為國慶電影的第三部曲。《我和我的父輩》由黃建新總監製,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聯合執導兼領銜主演,分別炮製《乘風》、《詩》、《鴨先知》及《少年行》4個感動人心的單元故事。至截稿日,《我和我的父輩》在內地上映票房已突破12億元人民幣。 ●文:蕭瑟
首次當導演的章子怡獲得「最催淚」的評價,「我們在用真摯濃郁的情感,向我們的父母一輩獻上深深的敬意。」章子怡說今天要繼承父輩的精神,更不要忘記偉大的母愛,和偉大的女性。今次是章子怡首度自導自演的紀念作《詩》,她笑言我沒有特別期待過有一天自己會做導演,如果不是這一部特殊的影片,恐怕她不會打開這一扇門!既然機會來了,章子怡覺得就要勇敢面對,然後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去弄好劇本,再體驗生活,把角色抓緊!章子怡還透露,最初有七八個不同的故事,由於她希望用孩子的視角,去講述一個真實生動的家庭故事;選好劇本後,子怡專誠跟恩師張藝謀導演取經,張導盛讚這個劇本非常出色,有他的認同,子怡心裏踏實了很多。
《詩》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
章子怡導演的《詩》,以1969年中國研製「長征一號」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為背景,借一個普通航天家庭展現父母一輩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並以此向中國航天人致敬。《詩》源自黃軒扮演的父親告訴孩子自己的工作是「在天上寫詩」,道出了中國航天員的浪漫;也源自在事業和生命、家庭與事業的選擇中,中國航天員作出如詩般的回答:「生命是用來燃燒的東西,而宇宙是令死亡渺小的東西。」章子怡在電影上映當天發微博介紹每一位《詩》的成員,並說︰「他們是在我身後用心做電影,用電影寫詩的人。」
《乘風》被公認「最熱血」
吳京自編自導的《乘風》,被公認是「最熱血」的單元,吳京表示:「希望能以最大的誠意,去記錄那些為新中國犧牲、奉獻的先輩。如今的盛世如他們所願,也讓我們更珍惜美好生活。」他又補充:「我的部分是最熱血和最痛的,我們劇組遇到了山洪、大雨、颱風等,最忙碌的是兩台救護車和醫護人員,我是第一個進醫院的,還沒開機我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總共大概有80多人進了醫院,不過還好,大家都沒有出大事情!」吳京從馬背摔下來,第一時間沒有理會自己的傷勢,反而關注馬兒的安危,還下令他被摔下馬的片段嚴禁往外發放,「尤其不能告訴我老婆!」在私體貼入微、在公顧全大局,吳京待完成一天拍攝工作,收工後才去醫院檢查身體,非常專業!
《乘風》講述抗日時期冀中騎兵團英勇抗敵的故事,除了熱血之外,吳京與吳磊合演的一段父子情,亦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吳京有感而發:「我當了父親之後,覺得中國傳統的父親,都把愛放在心裏,不願意去表達什麼,但是當他把所有的愛都放在行動,真正有事的時候,就像一頭瘋狂的老虎,去保護自己的兒子!希望年輕人看完這部電影,能夠換一個角度去看,父親對你的批評、質疑、嚴厲,其實都是一種愛!我也在嘗試,跟我的孩子成為朋友,也希望我們的父親們,能夠更坦誠去溝通。」
喜劇 《鴨先知》 《少年行》 鼓勵追夢
第三次參與這個系列創作,徐崢把《鴨先知》這故事搬回了熟悉的上海弄堂,叫回了那些熟悉的街坊鄰居,改編自真實事件由徐崢自導自演,描述內地第一個電視廣告誕生的故事,徐崢用喜劇的方式帶觀眾回到那個求新求變的時代。
沈騰是目前最有觀眾緣的喜劇男演員,今次執導並自演《少年行》這單元,講述肩負特別使命的機器人從2050年回到2021年,邂逅懷揣科學夢想的少年的喜劇故事,機器人爸爸對兒子潛移默化並堅定了孩子追求科學的夢想,沈騰表示︰「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我希望能鼓勵每一個心懷夢想的少年勇敢追夢,『正正是有了一代代人對夢想的堅守和追求,科技強國夢才得以實現』。」
送《我和我的父輩》換票證
由英皇電影有限公司送出《我和我的父輩》電影換票證30張予香港《文匯報》讀者,有興趣的讀者們(填上個人電話)請剪下《星光透視》印花,連同貼上$2郵票兼註明索取「《我和我的父輩》電影換票證」的回郵信封,寄往香港仔田灣海旁道7號興偉中心3樓副刊部,便有機會得到戲飛兩張。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