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寧夏中部的同心縣,歷史悠久,在西漢時,該縣始有行政建制,置三水縣。1874年,清朝設立平遠縣﹔1914年易名鎮戎縣﹔1928年改稱豫旺縣﹔1936年,西征紅軍成立豫海縣﹔1938年改為同心縣至今。在同心縣豫旺鎮,有一座鐘鼓樓矗立在鎮中心,人來人往中更顯古樸莊重。數千年的歷史積澱,為同心縣遺留了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25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3處--下馬關尚保存有15公里城牆,同心縣境54座烽火台、關堡,構成完整長城防禦體系,古城烽火雄渾。●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尚勇 寧夏報道
在1936年6月16日,中央紅軍攻佔豫旺堡,並將西征紅軍指揮部設在這裏,鐘鼓樓成為紅軍哨兵的瞭望塔。在豫旺堡的城隍廟前,時任西方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在此留下了唯一一張在世騎馬照。就這樣,當古城遺蹟與紅色文化相遇,碰撞出更多的旅遊火花。而韋州古城坐落着36座明代王陵,是被稱作「寧夏明代博物館」的所在地。面對厚重的歷史文化、邊塞文化、紅色文化,同心縣近年來不斷挖掘古文明中的文化內涵、歷史沉澱、美麗傳說、族群遷徙等資源要素,打造出高品質文化旅遊品牌。
走進楊家堡子,一排廢棄的土窯洞訴說着一段鮮為人知的過往。這裏曾是西征紅軍後勤部,70歲的堡子主人楊振華還記得他爺爺常掛在嘴邊的話:「紅軍是為咱窮苦人打天下的。」起初豫旺縣許多村民一聽說紅軍來了,紛紛躲了起來,後來發現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糟蹋老百姓的莊稼,「我爺爺稱讚說真是人民的好軍隊,就捐糧、捐羊支援紅軍作戰。」楊振華說。
楊振華家白牆紅瓦的新居格外亮眼。2014年,楊振華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府8000元產業扶貧資金支持下他養了10隻羊,每年享受養殖和種植補貼。隨着羊的數量不斷增加,伴隨老楊大半輩子的「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徹底改變,如今收入穩定而有保障。最讓老楊感激的是,他們全家在政府補貼下繳納了基本醫保,幾年前老楊妻子兩條腿做了膝關節置換手術,總共花了8萬多元,報銷後他只掏了不到8000元,「沒有共產黨,我老伴兒後半輩子就只能癱在炕上了!」革命的成功離不開老區人民的傾力支持,老區的發展更需要特殊的關懷。
紅色將星雲集古鎮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同心縣就已享譽世界,在《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一書中,作者埃德加·斯諾向全世界生動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圖書封面上,一名紅軍戰士昂首挺立,吹響了衝鋒的號角--攝影者埃德加·斯諾將這張照片命名為「抗戰之聲」。這幅封面照片拍攝於1936年8月的豫旺堡(今同心縣預旺鎮),《紅星照耀中國》將近三分之一篇幅記述着發生在同心縣的紅色故事。「抗戰之聲」的經典影像,讓當年的豫旺堡走進了全世界的視線,也成為今天同心縣最耀眼的一張推介名片,吸引着一撥撥慕名而來的遊客。
年過六旬的退休幹部楊文元,是研究同心縣紅色歷史的老專家。他研究家鄉紅色歷史34年,先後採訪了10多位老紅軍,主編出版《總被歷史眷顧的地方》、《西征豐碑》等多本專著,「紅軍西征在同心」這段紅色歷史已然融入他的血液中。他對記者說,2010年12月,在前往埃德加·斯諾的家鄉:美國密蘇里州,探尋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同心留下的紅色印記。
當目光與一張古堡照片相遇時,楊文元瞬間激動起來:「那不是預旺鎮的楊家堡子嗎?」這座楊家堡子,是當年西征紅軍後勤部所在地,埃德加·斯諾曾向紅軍發表演講,高呼「中國革命成功萬歲!紅軍勝利萬歲!世界革命成功萬歲!」作為西征紅軍指揮部所在地及紅軍三軍「會聚」的地方,同心縣紅色底蘊豐厚,留下了周恩來、鄧小平等一批開國元勳的足跡。十大元帥中的五位、十大將軍中的五位……共計二百多位高級將領薈萃於此。
歷史成就紅色基因
同心紅軍西征紀念館於2006年10月建成,成為內地唯一一家以紅軍西征為主題的紀念園。如今,遊客們來到同心紅軍西征紀念館廣場,可以和惟妙惟肖的「抗戰之聲」雕塑合影。走進展廳,裏面陳列着大量革命文物,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印章、「愛民如天」錦幛均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輔以豐富的文獻、圖片及影像資料,生動展示着紅軍西征在同心、寧夏自治政府成立、國際友人在同心、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聚的光輝革命事跡。
最美最濃是紅色 ,同心最美的底色,一定是流淌在同心歷史血脈中的紅色,歷史成就了同心的紅色基因。聽說過《紅星照耀中國》嗎?翻開這本不朽名著,我們會發現,當年那些發生在陝甘寧邊區的激動人心的故事,有近1/3的篇幅記錄在同心這片土地上。時至今日,戰爭的硝煙早已消失不見,但那些蘊藏在紅色文化中的經典故事,卻能讓我們穿越歷史的迷霧,體驗當年的艱辛和不易,感悟革命的理想與情懷。故事是文化最好的載體,也是最鮮活的載體。
對於廣大群眾而言,一個好故事勝過一打大道理,因為好故事更能打動人、感染人,尤其是那些生動厚重的紅色故事,深藏着歷史前進的「密碼」,也蘊含着發展進步的「基因」。只有講好這樣的故事,通過深入的挖掘和原汁原味的呈現,去打開那個離我們並不算遙遠的年代,才能傳承好紅色基因、弘揚好紅色文化,賦予紅色旅遊更多內在吸引力和影響力,也才能給地區經濟發展增添一抹耀眼的活力。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但,講好紅色故事最忌照本宣科的複製、單調枯燥的講述、一成不變的形式,也達不到走心動人、成風化人的作用。要想一爭先機,惟有不斷創新,在挖掘、再造、體驗上下足功夫。
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了同心打造紅色文化旅遊的成果,未來,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到那裏走一走,在身臨其境中享受故事的精彩紛呈、觸碰歷史的滄桑厚重,也感悟不變的初心使命。如今,同心縣紅軍西征紀念館裏遊客絡繹不絕。斯諾經典照片「抗戰之聲」裏的那個紅軍小號手謝立全的形象已經被塑成雕像,不少年輕人在此合影「打卡」,尋訪百年未變的初心。85年前,19歲的小號手謝立全吹響的青春激昂之聲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年輕的共產黨人。在這片斯諾探訪過的土地上,在巨變的山鄉間,在老百姓的心坎裏,紅軍小號手那彷彿可以穿越時空的號角依然嘹亮,紅星照耀下的中國朝氣蓬勃。
交通路線
香港-深圳寶安機場-銀川國際機場-寧夏固原機場,從固原市由北向南走同心縣。
香港-深圳寶安機場-蘭州國際機場-寧夏固原機場,從固原市由南向北走同心縣。
紅色經典線路
同心縣紅軍西征紀念園-豫海回民自治政府辦公舊址(王團北堡子)-吊堡子(西征紅軍總指揮部遺址)-豫旺古鎮(紅軍西征紀念碑和「抗戰之聲」小號手遺址)-楊家堡子紅軍後勤部遺址-韓家堡子
歷史文化線路
同心縣博物館-同心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韋州古城(康濟寺塔)-下馬關古城、下馬關明長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