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到建築保育,不得不提深水埗主教山下的百年前羅馬式配水庫,這個造型美觀的水庫除引起市民的驚嘆之外,亦帶起了各專業界別對香港建築保育政策的沉思及反省。李浩然指,主教山配水庫屬於工業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2年已提出要重視工業文化遺產。惟香港向來只以一個狹窄角度看待古舊工業建築,今次的「主教山配水庫事件」,反映出政府需重新檢討評級標準及範圍,相信還有很多寶藏有待我們發掘。
主教山水庫應做公共空間
李浩然憶述,以前祖母經常帶他走上主教山上玩耍,途中要經過一段很長的「百步梯」,當時很多小孩都當主教山是一個「公園仔」,當時的他亦不知道主教山平坦的地面卻是一個水庫的上蓋。
他建議,主教山水庫上蓋在很早之前已被當成為一個公共空間,保育的方向亦可以參考澳洲帕丁頓水庫花園的做法。帕丁頓水庫花園位於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悉尼東郊的帕丁頓,有150年歷史,花園原址也是一個水庫。2006年著名遺產建築師Tonkin Zulaikha Greer和景觀設計師詹姆斯·馬瑟將水庫景觀再造,使水庫轉變成一個下沉式的花園,2009年正式對公眾開放,保育的同時亦能讓社區受惠。
中環街市南豐紗廠成功活化
事實上,香港近年在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育上,已經邁出了步子,如最近的中環街市活化及大館、南豐紗廠活化時都注入新的商業元素,迎來第二春。李浩然說,香港另一個最為人熟悉的工業文化遺產、已被評級的就是位於深水埗的嘉頓麵包廠房,這亦是對民生有着重要影響的工業建築。另外,漁業對於香港的工業發展也相當重要,位於港島南區、建於戰後五十年代的香港仔魚市場,亦見證着香港多年的漁業發展,屬於有價值的建築文物,不過可惜的是該建築目前尚未被評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