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杏研 公共政策分析員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銳意在粵港澳大灣區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特首林鄭月娥新發布的施政報告,以八大方向促進創科發展,包括基建 、研發、人才、投資等,以鞏固香港作為創科中心的地位。

當中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的科技基建發展尤受矚目。是次施政報告更首次明確表示,在河套地區設立 「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科研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重組架構一章中提及,擴大「創新及科技局」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示政府銳意以創科帶動「再工業化」,以創科產業入手,推行香港經濟產業結構改革。

筆者樂見政府施政報告展示推動創科發展的決心,然而,根深才會葉茂,長遠而言,培育本地創科人才的關鍵是中、小學教育。回顧過往幾屆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由OECD即經合組織策劃,每3年進行一次,評估15歲學生的能力),香港學生在科學的名次由2006年的第2名,下跌至2015年及2018年的第9名,「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雖然教育局表示近年來一直致力推動STEM教育,但踏上國際舞台一比較,香港學生的科學能力有退無進。

在香港,科普教育遲遲未能成為正規課程,即使學校要將其融入課程中,還是要以課外時間安排相關活動,推行成效存疑。由於未能獨立成科,學生需專注於核心科目的學習,導致在科普教育的投入度偏低。

環顧各地政府推動創科發展的教育政策,中、小學的科技教育是重中之重,而把編程語言教育放到基礎教育課程中,在全球已是大趨勢。不論英國、澳洲、芬蘭,或是新加坡、日本等鄰近國家,都已將程式設計類的課程列入小學或中學的必修課程,內地亦明確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本港要積極培養創科人才,政府有責任重新審視科普教育在中、小學的推行情況,並積極考慮將編程教育納入正規課程,讓各階層的學生都學好未來世界的共通語言,打好創科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