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房屋問題令人憂慮。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以三句簡單說話總結:「住得貴」、「住得細」、「住得逼」。他慨嘆,今天香港已發展土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已達27,400人,超過新加坡,甚至超過印度孟買。他認為,遠因是「沙士」後,因經濟問題令整個社會思維都轉向停建房屋,這本無可厚非,但政府卻連最重要的造地都放棄,最後導致無法建立土地儲備應對樓市飆升。他認為在新形勢下,政府應該以問責精神及關鍵績效指標(KPI)來看待房屋問題,令土地供應真正重上正軌。
「長遠房策」估算偏保守
《長遠房屋策略》估計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萬伙,即每年4.3萬伙,葉文祺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認為這個估算偏保守,如要滿足社會需要,實際需求應為每年6萬伙。基金預計未來5年公私營房屋供應約18萬個單位,但要追回過去8年短缺的單位,至少要多12萬個單位。
他提到多個有效增加長遠土地房屋供應的方法,包括坊間常說的發展郊野公園邊陲、搬遷貨櫃碼頭、填海等等,但認為這些都不可能於5年內變成熟地起樓,要填補中短期供應不足,就只能把一些於2026至2030年已規劃中的23萬個單位提早供應到市場,該基金建議盡快把當中約12萬伙供應到市場,再加快長遠房屋供應步伐,一步步令供應回穩。
而要提早推出供應,政府供地就必須要作出調整,例如通過拆牆鬆綁、精簡行政及審批程序,壓縮整個發展流程。他特別提到,政府應該成立專責部門以領導新發展區發展、又或重組現有部門。好像1973至2004年時,其時政府有一個拓展署來推展新市鎮項目,現在則分由多個政府部門去推展,令效率大幅降低,似一個維持運作的架構多於拓展功能。
規劃諮詢程序冗長礙造地
此外,他表示規劃土地時諮詢時間過長,認為可以精簡,又指環評、城規程序等都有縮短時間的空間,預測理順供應時序後,新發展推展時間可以大幅縮短3至4年。另外,不少新發展區分期發展,為了按部就班,有時個別於第2期已成熟地皮就只能丟空,但這只屬浪費,他認為可以先行發展,並委託私人力量協助基建,令整個新發展區盡快成形。
另一方面,他認為要加快供應推出市場,收地制度亦應該優化,針對不同人士需求作出回應,而非只懂得以金錢收地。他舉例,一些棕地作業者只想有地方維持運作,政府是否能考慮劃出一個物流園讓他們繼續運作;又例如寮屋問題,能否聯同主理房屋的政府部門,提供房屋給他們可租可買呢?這又會涉及到上述講到,政府應有部門聯合統籌供地及收地等事宜。
恢復私人參建居屋加快供應
葉文祺亦建議政府恢復私人參建居屋,加快公營房屋落成進度:「以前做唔好,就應該睇吓點解做唔好去改善,而唔係以前做唔好所以就唔做。」而最近的工廈重建「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他認為可推廣至私人住宅,加快補地價流程。一直為市場詬病的綜合發展區,則可參考新加坡「白色地段」概念,加快土地開發時間。
他說:「要消滅籠屋及劏房,先決條件是有足夠的土地及房屋供應,所以第一是要加快現有項目,第二是有新增土地供應。我們(團結香港基金)推測本港未來需要至少9,000公頃土地,但即使『明日大嶼』、新發展區進展順利,政府目前亦只能提供約5,000公頃。所以我們之前提議9個新的潛在發展區,增加逾3,000公頃土地,希望大舉造地可以令籠屋或劏房消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