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要在廣州建設這麼大規模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民意這一關是最大的難題。事實上,廣州早在1991年便啟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籌建工作,直到2005年,第一個項目才投產啟用。2009年,廣州擬在番禺區會江一帶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遭到當地群眾反對,引發 「會江選址風波」,不僅令廣州其他6個項目所屬地群眾起連鎖反應,更一度使得全國的垃圾焚燒電廠的建設暫停。然而,此次廣州一系列的建設項目前後,推出創新做法,卻實現項目「零糾紛」。

信息公開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廣州綜合公眾意見、環評結果、專家意見確定選址,最終選址由公眾決定。

垃圾焚燒電廠的承建單位廣州市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水江說,起初,很多老百姓錯誤認為垃圾焚燒電廠是「環境污染設施」,為此,廣州在大力推進垃圾焚燒發電科普宣傳的同時,也將「垃圾焚燒發電廠」更名為「資源熱力電廠」,以緩解公眾對垃圾焚燒的反感與恐慌。

建專用道路 防垃圾車運輸擾民

為增加「沉浸式體驗」,廣州市還多次組織項目周邊群眾赴國內外先進地區考察調研,並在已建成運營的第一資源熱力電廠設立公眾開放日制度,組織社會各界代表開展「萬人行」參觀活動。同時,包括外國駐穗領事館官員在內,組織社會各界人士一線參觀。

另外,為減少垃圾車運輸擾民,廣州投入專項資金建設進出廠區的專用道路;為減少垃圾車「跑冒滴漏」,專門建設垃圾車清洗裝置和檢測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還讓周邊居民參與焚燒電廠項目的共治共享,例如,吸納周邊村民到項目就業,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對項目周邊村莊的道路、學校、公園、圖書室等民生基礎設施進行修繕或改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