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淑平

「雁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當大雁南飛,當月亮慢慢地走向圓滿和明亮,當蟋蟀的歡鳴漸漸收斂、秋蟲們開始忙着儲備過冬的食物,當棉花吐絮、丹桂飄香、秋菊泛黃、一株株晚稻笑彎了腰,我們知道,秋分已在門外等候多時。

秋分,像是一場約定,飽含着季節的更迭和心境的轉變。當我再次捧起《詩經》,讀到那熟悉的「秋以為期」的詩句,猛然間,覺得詩句裏所呈現的意境和情思非秋分莫屬了。是的,平分秋色從這一天開始,萬物的格調也都變得簡約而美好,像是正在做着的一個個甜甜的夢,充滿期待。

作為秋日的第四個節氣,秋分也平分了整個秋日時光。秋分,如同一位風姿綽約的女子,邁着輕盈的腳步,嘴角抿着微笑,眼神透着明媚,向我們款款走來。

漢時哲學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書中這樣描述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可謂言簡意賅,明瞭而形象。晝夜與寒熱平均的秋分,沒有春的青澀,夏的灼熱,也沒有暮秋的淒清與蕭瑟,又離冬日的沉寂尚遠,無疑是賞心悅目的人間好時節。而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書中對秋分的記載則更為具體。「秋分,八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分到了,意味着深秋的來臨,正如夏天的仲夏一樣,有着一種似曾相識的氣候象徵。不過此時,暑熱的氣候早已收斂了很多,也就少了夏天裏的熱烈與張揚。此時,是秋天最好的時候,不冷不熱,氣候宜人,或者登高望遠,或者小步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既可以鍛煉身體,又有助於釋懷悲秋的感傷情緒。宜靜怡情不宜躁動耗費精、氣、神,也正是秋分時的我們應該注意的。

喜歡秋分時的秋天,既樸素又恬靜,既敦實豐盈又平易近人。「故園應露白,涼夜又秋分。」正如詩句裏所呈現的畫面和意境,秋分,是一個澄澄澈澈的時節。淺淺的白露,涼涼的風,而經過了立秋、處暑、白露的沉潛,元氣慢慢恢復,心情也是愉悅之至的。更何況,秋分時的夜晚,月亮也是最圓最亮的,因為,中秋佳節也潛藏於秋分節氣中。

在民間,人們通常會通過吃秋菜(秋分時節生長出的野菜)、拜月、賞月、吃月餅等方式來迎接秋分。不少地區的人們還會選擇在秋分祭祀土地神,以祈求莊稼良好,收成五穀豐登。記得年少久居南方時,家鄉的人們還會特意煮上一鍋湯圓,家中的每個成員都要吃,因為湯圓象徵着團圓與美滿。這種樸素的方式,在北方地區也同樣流行着,不過不是吃湯圓,而是吃餃子。餃子,形如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餃子的餡兒料多樣,有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雖然南北地區差異,所選的食物與方式不盡相同,但美好的情感和希望卻是相通的,生生不息,連綿不斷。

時序轉到了秋分,正如旅途的路已走到岔路口。秋分,是涼爽的渡口,前面是舒朗清爽的初秋,此後,風冷寒意生,秋天漸行漸遠冬歸來。且讓我們暫時放下葉落飄零的惆悵,以一顆簡單的心靈,一種純粹的情懷,走向秋深處,品味深秋之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