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在新選制下,工程界迎來了新氣象。多名選舉委員會工程界候選人認為,政府未來應把握國安法實施及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穩定環境,聚焦改善民生和經濟發展,多管齊下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持續有序推出各項基建項目,並簡化審批程序,加快發展速度。

他們均期待能與各界有識之士,攜手建設和諧美麗的香港,讓「東方之珠」再創輝煌。

在新選舉制度下,工程界在選舉委員會「第二界別」分組有30席,包括15席由指定機構職位人員出任的當然選委,以及15席經「列明團體」選舉產生的委員。由不同工程行業工程師組成的選舉名單「工程動力(EP15)」,15人早前獲選委會確認提名有效,並自動當選。

圖:「工程動力(EP15)」表示,參選人來自業界不同領域,擁有有廣泛代表性,將會選出愛國愛港的立法會議員及行政長官,集中力量解決香港各方面的問題。

房屋問題重中之重

「工程動力(EP15)」成員、香港建造專業人士協會會長嚴建平日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團隊15位成員有來自政府、顧問公司、工程公司等業界不同領域,有年輕及資深的男女工程師,有廣泛代表性,團隊口號是「工程動力 共建未來」,希望能代表業界推選出愛國、初心堅定及有利香港整體發展的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和行政長官,帶領香港重拾正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嚴建平認為,在落實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社會由亂及治,有助施政更暢順,政府應該把握時機,做好長遠規劃,解決包括房屋問題在內的深層次問題,而房屋是重中之重,「房屋供應短缺,20多萬人排緊公屋;樓價高企,不少年輕工程師都買唔起樓。如果連基本生存需要都滿足唔到,咁點會無怨氣呢?」

填海才能增加供應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朱沛坤認為,政府在覓地建屋方面,應該定出明確的目標,並制定達到目標的時間表、路線圖,「任何有可能增加供應的途徑,都不應該輕言放棄,更不應該以缺乏基建等不同藉口推卻」。

朱沛坤舉例,新界仍有不少未發展的私人土地,包括發展商的土地儲備,政府應以開放思維,透過與地產商合作、加快批地、增加地積比率等不同方式,增加房屋供應。

朱沛坤又關注,現時不少條例限制土地發展,技術指引之類的要求更是愈來愈多、愈來愈複雜,無助提升效率。他認為政府應每隔五年或十年檢視一次相關法律法規,刪減部分不合時宜或達不到預期目標的條文或要求。

香港工程師學會高級副會長卜國明指出,覓地建屋必須多管齊下。他分享在政府工作時參與開拓土地的經驗稱,無論改劃市區地建屋、發展新界棕地等,都有不少限制,例如改劃市區地通常面積較細,可增加的單位有限;棕地逾半棕地已納入不同發展區,剩餘用地不少都有經濟作業,發展涉及收地、賠償、安置,甚至會面對司法覆核等不可控風險,「填海才是真正增加土地供應」。

先建人工島再規劃

卜國明認為,透過合適的海岸設計、城市規劃等,人工島能克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他建議分拆處理填海工程及城市規劃,完成填海技術研究及環境評估,確定填海方案可行就展開工程,之後同步進行上蓋用地規劃,加快填海用地供應。卜國明又認為,合適的郊野公園邊陲用地,即交通、基建可以配合的非高生態價值用地,同樣應該考慮發展。

工程師學會副會長馬紹祥認為,在新選舉制度下,選委來自業界不同團體,更均衡參與。房屋土地問題是社會深層次問題,處理不當容易造成社會不穩,必須要加快步伐處理。解決房屋土地問題要處理幾座「大山」,包括凝聚共識、優化程序,以及多管齊下。

落區聽取意見 選委:我們面向市民

工程界分組有15個經選舉產生的席位,15名參選人自動當選。各人均深感任重道遠,連日兵分多路,拜訪不同團體,甚至一日走三場介紹會,向業界代表介紹政綱,並聽取意見。他們認為,在新選制下,選委肩負起更重要角色,「我們不只是面向業界,同時是面向廣大市民」。

香港工程師學會高級副會長卜國明形容,選委都是有心建設香港的人,團隊成員均認為要做好榜樣,聽取更多業界及社會聲音,推選出才德兼備的特首及立法會議員。

圖:工程界選委在剛過去的周六及周日,落區向市民講解完善選制的好處。

「要讓年輕人看到行業前景」

「我們都希望展示我們願意行出來做嘢嘅誠意,只要他們(列明團體)願意抽出時間,我們都樂意親身到訪交流」,候選人之一的鄧銘心接受訪問當日,剛剛拜訪完三個團體,她說,作為新選舉下產生的第一屆候任選委,感覺十分光榮。

鄧銘心曾任油尖旺區議員。她說,早年任職工程顧問公司時曾參與西九龍雨水排放系統改善計劃,令她開始關注地區事務,並希望透過自己的專業幫助更多人,「剛落區時試過被人鬧,到我們完成工程時,商戶見到我甚至會主動給折扣,令我深深體會到溝通的重要性,得到街坊信任、幫到大家解決問題,亦非常有滿足感」。之後鄧銘心參選區議員,為油尖旺區居民服務,「每次幫到街坊,我都覺得好欣慰,即使辛苦都值得」。

作為年輕工程師,鄧銘心說,近年大灣區發展會令香港工程師多了向外發展的機會,但持續及有序推出本地項目同樣重要,期望政府爭取進一步放寬香港專業人士到內地執業之餘,亦要做好基建規劃,「要讓年輕人看到行業前景,才會吸引到更多人入行」。她又提到,工程師的收入待遇較其他工程專業低,多年來未見改善,而年輕人越來越重視生活與工作平衡,但目前行內不少人工時超長,特別是私人顧問工程公司,經常是「十個煲八個蓋」,人手不足,希望日後能得到改善。

機遇挑戰並存 培訓科研並重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亦提到要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 工程師學會副會長馬紹祥認為,在新發展形勢下,工程界的機遇及挑戰並存,未來要加強人才培訓及發揮科研優勢。

圖:工程界近年面對人手不足及工人老化的問題,政府有需要推出政策協助解決。

本地院校科研能力非常強

馬紹祥認為,大灣區建設為工程界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而隨着備案執業等方案出台,亦更方便香港工程界到內地執業。被問到鼓勵港人到內地大灣區城市發展會否造成人才流失,馬紹祥指出,香港的工程界向來做很多國際及內地項目,過去幾十年亦參與過不少內地的項目,幫助國家提升建設標準,「不少年輕專業人士都面對上樓難、升遷難的問題,給年輕人更多發展空間亦非常重要,大灣區發展可以為業界提供健康的發展機會」。

馬紹祥又提到,國家要發展製造強國,對香港亦是機遇。香港有五家大學在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排名前百位,可見本港科研能力非常強,有能力培養更多優質人才,但他關注目前修讀物理科的中學生少、工人老化等,影響工程界可持續發展,政府需要正視。

倡摒棄「小政府」思維 應主動作為

工程界過去曾因亂港分子在立法會「拉布」,陷入「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困局。多名工程界候選人認為,以往窒礙施政的不少因素已經遭掃除,期望日後政府能更主動有作為,為不同業界創造更好的環境。

香港建造專業人士協會會長嚴建平認為,香港過去20多年奉行的小政府大市場已不合時宜,政府應該更積極作為,包括持續有序為市場提供足夠的工程量,不能單靠市場調整或將基建推進與經濟掛鈎,「無論起鐵路或造地,都需要時間,應該由政府主導,不能經濟不好就不做」。他指出,若工程界「一時飽死,一時餓死」,會造成人手流失、影響人才培訓,影響深遠。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朱沛坤期望,新的政府團隊,除了愛國愛港,更是有心有力、用心用力。他又說,期望日後的施政報告可以參考國家做五年規劃的方法,「若年年都改會好混亂,應該循一個大方向去做,每年因應需要有加減」。

參考國家訂「五年計劃」

卜國明則認為,香港面對三大挑戰,包括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解決人口老化問題及增加房屋土地供應。他認為,政府未來除鞏固及加強現有支柱產業發展,同時要善用國家支持,發展創科、文化及藝術等產業,並積極推動本地工業發展;至於人口老化,政府需投入更多資源增加醫療及護老設施;房屋土地問題,是最多人關注的問題,更是確保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政府應制定解決房屋問題的時間表及路線圖,並積極推進。

卜國明亦關注教育問題,認為每個市民都有責任教育下一代,加強年輕人對權利及義務的認識、加強國民教育。

工程界界別分組

工程動力(EP15)政綱

•支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落實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維護國家安全及法律,保持香港繁榮穩定。

•支持完善選舉制度,確保愛國者治港。

•推動制定全民安居計劃。

•倡議短、中、長期基建藍圖,平衡發展、環保及社會需要。

•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

•在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創造青年工程師發展機會。

•團結工程師,維護專業操守。

•鼓勵工程師積極推動環保工程、參與社會事務,促進良好管治。

•加強政府與工程專業及社會的有效溝通。

候選人名單

姚勳雄   陳瑩瑩   蔣東強   韋志成   何安誠

潘樂陶   黃維安   朱沛坤   李炳權   邵賢偉

鄧銘心   嚴建平   卜國明   馬紹祥   鍾小平

當然委員

鍾國輝   蘇澤光   張志剛   陳家駒   林健榮

關繼祖   霍偉棟   黃遠輝   陳國璋   陳慶龍

郭振華   蔡豐松   高志偉   歐陽伯權   梁廣灝

\資料來源:選委會網站、受訪者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