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著名劇場導演毛俊輝從藝50年,特別受邀回到緣分頗深的香港話劇團執導作品的他,選擇了瑞典劇作家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的代表作之一《往大馬士革之路》(Road to Damascus)。這也將是香港話劇團首次搬演史氏作品。
毛俊輝與史氏邂逅早已是多年前,醞釀了這許多年才終於決定此刻「出手」,乃是因為面對現今癲狂的世界,以史氏舞台回歸自我、探尋心靈深處,「特別合適」。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攝影:Carmen So,香港話劇團提供
瑞典劇作家史特林堡被稱為現代戲劇創始人之一,也是歐洲表現主義戲劇的先驅。一生飽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他在劇作中呈現人類詭譎的精神情狀,如夢似幻,疑幻疑真。人物的潛意識流動被鋪陳在舞台上,在看似荒誕的場景中揭示隱秘的心理活動。這種探尋也直接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戲劇的發展。
《往大馬士革之路》正是史特林堡由早期的自然主義向表現主義轉向的重要劇作之一,透過主角「陌生男」的第一視角,展開撲朔迷離的探尋之旅,命運、愛情,信仰、自我……在劇作家看來,唯有向心靈深處尋求答案。
「想排(史特林堡)很久了,但這個不是一般的戲,話劇團也沒有排過,以前我排的戲也是寫實主義的更多些。」毛俊輝說,醞釀已久,今時今日排演史特林堡特別合適。「就像林克歡(本劇文學顧問)說,『這個世界癲了。』在史特林堡看來,很多事情在現實的外在世界是找不到答案的,要回到心靈裏面尋找,而唯有找到答案或是尋求到內在的解脫,才能面對外面的世界。他產生這種看法時所面對的時代與我們不同,那是歐洲工業革命後,物質的發展逐漸操控世界,人變得越來越機械性。但是我們現在呢,正處在科技世界,很多時候也都很被動地被推着走。」
固有秩序在崩塌,世界是否還是我們所追求的世界?也許,只有尋求到內心的平衡才能真正面對這瘋狂世界。
表達人的靈魂
史特林堡魅力何在?
毛俊輝介紹道,他早年的自然主義戲劇已經展現特別色彩,如《朱麗小姐》、《父親》等劇作走寫實路線,亦探究深層內容;後來成功向表現主義轉型,又創作出《往大馬士革之路》三部曲、《一齣夢的戲劇》、《魔鬼奏鳴曲》等劇,都深具其個人色彩。
「當時他發現自然主義的劇作,往往着重描述人的生命的內容。他覺得這些是靠外在的生活的模式,例如角色和角色之間的交談和動作呀,日常生活的細節的表現呀等等來描繪,仍然不夠真實,仍然只是外在的表現。他覺得真正的內在的表現更重要。」說是這樣說,要在舞台上展現這個理念,談何容易?「但是你想像不到,他在那個年代已經認為有些東西需要在舞台上去project出來,而不能只是這樣寫實地做。這個想法很前衛,要知道他那時都還沒有這些技術,因為那個時候流行的還是繪畫得很漂亮的景,美麗就美麗,輝煌就輝煌。而他覺得這些假,或者是外在的。那內在的是什麼?他覺得應該展現出來。」
表達人的靈魂,用精神的眼睛看世界,這是史特林堡的主張之一。
演繹有「兩難」
雖然在劇史上堪稱經典,但史特林堡的劇作在香港卻較少搬演,毛俊輝認為有「兩難」,其一是其難以理解,「要做對不容易」。例如《往大馬士革之路》就不走慣常戲劇推衍的路子,並非強調由戲劇衝突來推動情節的發展,而是完全圍繞主角「陌生男」而展開一系列場景,透過他的主觀視角來揭示其心理發展的過程。這樣的劇作在排演時很容易墮入另一個陷阱,那就是只着眼於形式。「表現主義嘛,是不是「表現」出來就行了?」毛俊輝笑道,排演時他就不停提醒設計師們,不要把東西都「堆」出來,過分「表現」,反而掉進另一個誤區,全台都是「效果」,徒有畫面而沒有空間。
另一難則是表演難,習慣詮釋寫實戲劇的演員需要從頭琢磨,如何才能不流於表面。「簡單來說,很多時候我們做慣比較寫實的戲,很靠自己個人的理解和感情來做。感情做不好,就會很煽情;但就算是做得很好、很真實,其實仍然表達不了非常裏面的思想,這是不夠的。所以對演員來說,一定要想通,然後再用他的語言把裏面的東西講出來,至於講多講少怎麼講,就是另外一個問題。」毛俊輝說,排戲的過程中,發現對話劇團的資深演員來說,反而更難,「因為要他撇掉他很熟悉很會拿捏的東西,然後就有危險了。」他笑,「例如戲裏面有很激烈情緒的片段,他們馬上能來,而且來得很熟手,但這就完蛋了,就誤解了,變成了另外一件事。」
這次演出,由香港話劇團資深演員申偉強主演,更特邀胡美儀演出。毛俊輝說各演員與幕後團隊這次都異常興奮,因為在香港碰上這樣的劇作機會實屬少有,對演員來說,如同可以嘗試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表演體系,是難得的練習。
對「人」抱持信念
毛俊輝說,等待那麼多年才來碰史特林堡,源自自己對人生經驗的體認。很早前他便看過不同劇團搬演史氏劇作,但內心少有波動,「當時也只是看到形,自己對他還沒有深入的理解。」慢慢到後來開始想做,但沒出手,是因為「還有很多地方拿捏不到。」直到現在,從事藝術50載,有了存下來的經驗和知識,再回頭看史特林堡的瘋魔舞台,心中明朗,「知道它應該用什麼做,於是嘗試和大家分享。」
「我自己的歸納是,舊時看很多事情,會從很實質上去理解。簡單些說,人與人的關係呀,利益的糾葛呀等等。但很多事情其實沒有對錯,而是關乎你內心的看法。當林老師說這世界很癲的時候,你更要懂得怎麼去看這個世界,才能生存。要維持內心的平衡與平靜。」
還有一個事情特別打動他,就是表現主義對「人」本身的一種信念。「這個是後來才想通的,開始的時候看(表現主義),可能比較執着的是一種怪異,一種劇場上的手法,現實與虛幻的結合呀等等。但是後來吸引我的是,它覺得人可以製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它不是樂觀,只是它有一個很崇高的目標:人要改造自己,人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可以建立一個好一點的世界。這個視野好有意思。」
以精神之眼看世界,往心靈處探尋答案……舞台上的精神旅程也許看似零碎、脫線、「癲癲哋」,卻實則仍抱持着對人的信念。這是多麼弔詭、荒誕,卻又有可能更加趨近真實的瘋狂願景。
《往大馬士革之路》
日期:9月18至20日、22、24至25日、28至30日,10月2日、5至9日 晚上7時45分
9月26日,10月1、3、10日 下午2時45分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戲夢逍遙——毛俊輝從藝五十年》展覽
日期:9月11日至9月24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地下大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