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知道,適度的壓力是動力的來源,可以是解決問題的助力,但假如錯誤應對壓力,或者實情是面對過度、長期的壓力,或可引起某些不良情況出現,例如在情緒上,引起焦慮、恐懼、憤怒、抑鬱、充滿失望、心力交瘁等;在生理上,出現長期頭痛、背痛、失眠、力不從心、腸胃不適、消化不良、胸悶氣喘、反覆傷風、感冒、女性經期紊亂、過敏症、潰瘍、胃病、腸道易激綜合症、加重風濕性關節炎,更不利於心臟病、高血壓、癌病、糖尿病患者。由此,中醫著重三因制宜,即根據春夏秋冬(因時)、地域氣候、居住環境、旅行途中(因地) ,以及體質、年齡、性別、職業等(因人)之不同 ,而作出多方面減壓的建議及健康的生活模式。
●文︰香港中醫學會 藍永豪博士 圖:藍永豪、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首先,中醫建議,在健康的生活模式上,必須做到八大項,一·吃得好(定時定量、少食多餐、每餐七分飽、高纖低脂低糖)﹔二·睡得好(午睡片刻)﹔三·運動充足(晨運、耍太極、跳舞)﹔四·保持大小便正常﹔五·心境平和(不執着不生氣、放開懷抱享受人生)﹔六·樂於社交(廣交朋友)﹔七·培養嗜好(琴棋書畫)﹔八·終生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在日常生活上,大家可以暖水泡腳或進行足底按摩﹔用梳輕梳頭皮約一百下至頭皮發熱、發麻﹔用暖水袋或暖包熱敷肚臍附近部位。
減壓錦囊
一·作息規律。
二·保持良好充足的睡眠質素,避免熬夜,選購一張舒適合用的床褥,將房間的燈光調暗,睡前播抒情輕音樂、點香薰。
三·培養運動習慣,做鬆弛體操運動(如做瑜伽)。
四·戶外休閒運動,藉不同接觸大自然的方法紓壓。
五·建立興趣,從運動、藝術、烹飪、義務工作等獲得減壓良機。
六·常深呼吸,將注意力放在慢而有節奏的呼吸上。
七·練習靜坐、冥想,放鬆自己。
八·浸浴時加入數滴香薰油。
九·適量吃皇帝蕉,有減壓及改善睡眠的作用。
中醫穴位減壓對策
在中醫減壓的對策上,以中藥針刺、艾灸、拔罐及穴位推拿為主,如在推拿與針灸上,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調整經絡、刺激腧穴,促進和維持營衛氣血的正常運行,從而達到調理臟腑陰陽,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的作用。
穴位按摩(每天按50至100次)
一·印堂穴:位於兩眉頭連線之中點位置。作用:安定神志。
二·安眠穴:位於翳風穴(耳朵下方耳垂後之凹陷處)和風池穴(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連線之中點。作用:安眠。
三·神門穴:位於仰掌、腕橫紋近尺骨側端之凹陷處。作用:補益心氣,安神助眠。
四·三陰交: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吋,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作用:健脾、補腎、疏肝、調經
五·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作用:疏肝理氣、解鬱、清瀉肝火
六·湧泉穴:足底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頂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作用:固本培元,補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