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電影《紅色娘子軍》劇照。 網絡圖片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劇照。 網絡圖片
●紀念園內的雕塑
●紅色娘子軍雕像
●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性會址
●博鰲的田間花海
●遊客在南海博物館參觀
●「華光礁1號」復原船
●「海的故事」海邊餐飲
●《更路簿》是潭門漁民南海航行的依仗
●高爾夫球場
●官塘溫泉具療養功能
●誘人的清補涼

「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一首雄壯的紅色娘子軍連歌,家喻戶曉,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內地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它是1960年上映的電影《紅色娘子軍》的主題曲。該片由著名導演謝晉執導,一舉囊括了首屆百花獎的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和最佳配角等四大獎項。1964年,中央芭蕾舞團根據電影改編創作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結合了中國民族舞與西方芭蕾舞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齣中西合璧的芭蕾舞劇,經多次改編重排上演,該劇已成中央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而紅色娘子軍的故事,90年前就發生在海南省瓊海市。這個紅色娘子軍的故鄉瓊海,每年都有眾多的遊客慕名而來,瞻仰聳立的紅色娘子軍紀念碑,緬懷那些硝煙瀰漫的歲月。娘子軍雕像頭剪短髮,手握長槍,女性柔美的曲線中透露出戰士的英姿颯爽。●文︰香港文匯報記者何玫 海南報道 攝:何玫、通訊員 安莉

今年,恰好是紅色娘子軍成立90周年,人們不會忘記90年前血與火交織的那段時光。1927年9月,椰子寨戰鬥打響,樂會縣(今瓊海一帶)婦女解放協會組織了300多名女青年跟隨討逆革命軍開赴前線,參加支前和救護工作。1931年3月,瓊崖特委批准在樂會縣創建赤色女子軍。其後,為進一步發揮瓊崖婦女的積極作用,瓊崖特委決定成立女子軍特務連。1931年5月1日,100多名年紀在16至30歲的婦女穿上軍裝,宣告「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師女子特務連」即「紅色娘子軍」成立。成立後不久,娘子軍即投入了戰鬥,連續在沙帽嶺伏擊戰、火燒文市炮樓、保衛文魁嶺、阻擊馬鞍嶺等戰役中英勇頑強,打出了聲威,「娘子軍」的威名不脛而走。

在電影《紅色娘子軍》裏,有一位女戰士背着孩子赴戰場的場景,這位女戰士的人物原型就是曾在娘子軍中擔任排長的王運梅。那是1932年8月,為躲避國民黨的再次圍剿,瓊崖紅軍決定向母瑞山轉移以保存革命力量。懷孕的王運梅在跟隨大隊行至母瑞山附近時分娩,在用樹葉臨時搭起的產棚裏生下一名男嬰。為逃避敵兵追擊,王運梅第二天就抱着孩子和戰友一起繼續前進。艱苦的環境,缺醫少藥,孩子才兩個月大就在她懷裏停止了呼吸。

1932年底,因第二次反「圍剿」失敗,瓊崖紅軍主力遭重創,紅色娘子軍特務連大部分戰士英勇犧牲,連長、指導員被捕入獄,紅色娘子軍被迫解體。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唯一的一支娘子軍,紅色娘子軍在海南23年紅旗不倒的革命戰爭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人們緬懷紅色娘子軍,都會去位於海南東線高速公路瓊海官塘入口處的「紅色娘子軍紀念園」,該園區佔地200畝,融熱帶風情園林、大型雕塑、浮雕及歌舞表演為一體,向人們展現了半個多世紀前那段瓊島婦女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史。

博鰲水城天堂小鎮打卡

當年紅色娘子軍浴血奮戰的地方,如今已是風景如畫的國際論壇所在地,蜚聲海內外的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性會址,就坐落在距紅色娘子軍紀念園不遠的博鰲水城裏。

博鰲水城區域內融江、河、湖、海、山麓、島嶼於一體,東部的一條猗長的沙洲「玉帶灘」把河水、海水分開,一邊是煙波浩瀚的南海,一邊是平靜如鏡的萬泉河。因其獨特的自然資源、精心的規劃以及高水準的開發建設,博鰲水城被海南省政府列為重點開發的旅遊項目,1998年又被國家旅遊局選為「中國43個優先發展的旅遊項目」之一。

到博鰲旅遊的遊客,都會慕名前往每年舉行論壇年會的永久性會址遊覽,遐想幾千中外嘉賓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指點江山揮灑方遒的豪邁;也會乘船在碧波蕩漾的萬泉河上遊覽,體會歌詞裏唱的「萬泉河水清又清」的獨特氣韻。

距博鰲小鎮不遠,就是南海博物館,這裏有神秘的南海水下沉船,以及漁民們祖祖輩輩南海航行所依仗的的航海針經——《更路簿》。中國對南海的首先發現,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

南海博物館展示沉船奧秘

千百年來,海南潭門的漁民一艘帆船、一個羅盤,勇敢地穿梭於南海,並積累形成了自編自用的航海針經——《更路簿》。

據記載,南海航道《更路簿》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是潭門人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部手抄本「航海指南」,記載了由海南東部文昌清瀾、瓊海潭門航行至東南亞各地,尤其是航行至西沙、南沙以及各島礁之間的航向、距離和水文資料。專家指出,現存的《更路簿》及有關中國古籍完整記載了中國漁民在黃岩島海域的航線。從元代以來,中國人民從未間斷在黃岩島及其周邊海域的活動,長期對黃岩島進行開發和利用,這一史實為中國歷代的官方文件、地方志和官方地圖所佐證。

據傳,800年前的一個秋冬之交,一艘滿載貨物的商船,自福建泉州出發,向西南方向啟航,行至西沙群島附近不幸折戟沉沙,在海底沉睡了幾百年。直至21世紀,這艘定格在歷史汪洋中的沉船「華光礁1號」——作為在我國西沙群島的遠海地區發掘的第一艘古船,才被水下考古學家打撈出水。

南海自古就是中國連接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道。南海博物館裏便收藏了「華光礁1號」沉船上的瓷器等多件文物,以及「華光礁1號」的復原船體,以它飽經滄桑的歷史向人們講述了中國古代航海的故事。

高球揮桿官塘溫泉閒遊

遊覽結束後,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去亞洲唯一的全島型林克斯風格高爾夫球場揮揮桿,或到清淨自然的熱帶鄉村花海裏漫漫步,也可到博鰲天堂小鎮上「海的故事」海濱咖啡廳歇歇腳,聽海浪拍打堤岸的聲響,遠眺海天一色的美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久負盛名的官塘溫泉。據介紹,官塘氟硅熱礦水水溫52.5至74℃,富含氟和偏硅酸,還含有鍶、溴、碘、鋰等多種成分。1994年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組織專家,對官塘熱礦水的勘探成果進行了評審,認為官塘熱礦水日流開採量10700立方米,具有較高的療養、醫療康復等多種功能,被譽為「世界少有,海南無雙,中國首屈一指。」

美食「清補涼」

美食是旅行重要的組成部分,到海南的遊客,都少不了去品嚐聞名遐邇的當地小吃——清補涼,而清補涼則數瓊海製作的最為美味。清補涼是海南島經典的小吃之一,歷史悠久,極具地方特色。較為有名的一個典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流放海南期間,品嚐過當地百姓製作的椰奶清補涼後極為稱歎,當場盛讚:「椰樹之上採瓊漿,捧來一碗白玉香」。傳說自此之後,蘇東坡在瓊期間每日必食一碗,讓清補涼名聲大噪。

其實,清補涼是一種夏天清熱祛濕的老火湯,採用的多是消暑降溫的原料,有十幾種之多,常見的有花生、紅豆、綠豆、通心粉、新鮮椰肉、紅棗、西瓜粒、菠蘿粒、鵪鶉蛋、涼粉塊、珍珠、薏米、芋頭等,再加入當地特產椰子汁,在海南炎熱的天氣裏,喝上一碗冰爽的清補涼,爽滑潤喉,深受大眾喜愛,也讓遊客們把對這個熱帶島嶼的美好記憶,濃縮在了這一碗小小的清補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