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方學明)2021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一般選舉本月19日舉行,中醫界別分組有30席,15席由指定團體提名,餘下15席有16名候選人角逐。

中醫界別分組多名候選人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均表示,將致力提升中醫師在香港的社會地位,爭取把中醫廣泛納入香港公營醫療系統,讓市民可自由地選擇中醫或西醫的公營醫療服務。

候選人之一的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陳永光表示,他比較關心的是香港醫療問題。目前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出現供不應求情況,如要解決,建議把中醫廣泛納入公營醫療服務體制內,讓市民可選擇中醫或西醫的公營醫療服務。

至於如何推動香港的中醫藥發展,陳永光認為需制訂發展藍圖,包括籌建中醫藥發展研究智庫,開展香港中醫藥發展研究,以及提出香港中醫藥在政策、醫療、人才培養、科研、文化、產業等方面的願景和路向等,透過建立符合中醫特點的法規、評價、管理制度等,爭取承認由中醫轉介的化驗項目,把中醫全面納入公營醫療系統內。

容許港中醫師北上執業

香港中醫學會會長繆江霞表示,香港中醫藥發展富有成果,例如中西醫協作、中醫專科制度的提出、中醫醫院的建設,以及把中醫界納入醫療衞生界,容許香港中醫師到大灣區中醫院執業等等,都是香港中醫藥發展的良好開端。她亦期望當局加快步伐,簡化程序,以適應現代的高速發展。

本身是香港註冊中醫師的濟生堂製藥廠創辦人兼董事長彭祥喜關心年輕中醫師畢業後的待遇情況,建議提升香港註冊中醫師地位,並提議政府在各區多建中醫醫院,完善中藥藥劑師,使中醫學院的畢業生有更多就業機會。「控制新冠肺炎,國家所以獲得空前成功,是採用三藥三方治療新冠肺炎應用機制及臨床實踐,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再透過中西醫結合控制病毒,成效有目共睹」。

讓市民自由選擇中西醫

彭祥喜認為,政府可加快放寬中醫師加入公營醫療系統,讓更多中醫師與西醫合作,對症下藥,達至病患加快康復,大眾得益。以糖尿病為例,中醫藥本身有一套有效治療方法。他亦關注中醫針灸科專科前景,他說:「中醫分跌打、全科及針灸三科,當中針灸對治療痛症及提升免疫力功效顯著,希望當局加強關注。」他還關心推動大灣區中醫藥發展,包括以香港發展首家中醫醫院為契機,推動香港中醫師在內地公立醫療機構執業,以及簡化香港註冊外用中成藥在大灣區的註冊審批流程。

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認為,當局有必要採取措施提升香港註冊中醫師的社會地位,「在治病方面,中醫藥相對西醫藥便宜而且效能大,點解當局唔可以畀市民在公立醫療系統層面上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他主張當局重新平衡中西醫工作,「以往港英政府崇尚西醫排斥中醫,但而家我認為是適當時候提升香港註冊中醫師的社會地位」。

縮窄貧富懸殊 化解社會矛盾

香港社會近年飽受疫情等影響而發展停滯,中醫界從多方面對香港未來建設建言獻策。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陳永光認為,目前要更好地建設香港,最重要是落實「愛國者治港」,貫徹「一國兩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香港的經濟、醫療、教育、房屋等範疇。對於未來特首及立法會議員的期望,他表示,必須「愛國愛港」、才德兼備、有能力,團結各界帶領香港走向更好未來。

香港中醫學會會長繆江霞則關心教育及民生問題,最為關注教育制度的失敗與貧富差距。她認為,解決教育問題應從三方面着手,一是教育管理層應立場鮮明敢於擔當;二是教育工作者應愛國愛港;三是學生應從小培養愛國情懷和國民身份認同感及正義感。貧富懸殊是導致社會矛盾主因,只要市民安居樂業,社會便穩定,所以解決住房及就業問題,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她認為,香港必須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發揮國際化優勢,融入大灣區發展。對特首及立法會議員的期望,她表示,要高瞻遠矚,大刀闊斧,敢於承擔,化解矛盾,促進民生,和諧共榮。

濟生堂製藥廠創辦人兼董事長彭祥喜說,疫情蔓延令各行各業經營困難,經濟受打擊,社會怨氣大,源自民生的問題太多,所以須先解決社會深層次如住屋、貧富懸殊等問題,當中首要通關。「通關是重中之重,可加速香港經濟發展,有人流動才有溝通與交流,因而帶動經濟效益」。其次是盡早規劃新界如元朗及上水等土地,加快劏房戶上樓等。

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希望社會各界多關心民生及經濟,社會只要少些爭拗,多聚焦解決問題方法,一切便能回復正常。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