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在新選舉制度下,選舉委員會新增了屬第三界別的基層社團和同鄉社團等界別分組,更具廣泛代表性。有基層社團和同鄉社團界別分組的候選人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他們會致力做好地區或社團工作,透過充分的講解,協助港人正確認識特區政府的政策以及國家發展趨勢,提升港人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在國家發展大局中貢獻力量。同屬第三界別、原有的勞工界和漁農界候選人則表示,他們會繼續就業界關注的議題向特區政府發聲,又相信在中央的關心支持下,香港的打工仔和漁民將能把握中央提供的惠港政策,乘着國家「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發展勢頭,尋覓更龐大的機遇。

●周小松表示,新選制營造穩步前進的社會環境。 資料圖片

同鄉社團:支持完善選制 獻力護國護港

選委會新增的同鄉社團的界別分組,一直與內地緊密聯繫,在進入選委會後將可進一步推動內地與香港的交流發展。選委會同鄉社團界別候選人、香港天津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關頴琴表示,同鄉社團涵蓋內地多個縣級或以上的地方在香港組織的同鄉會或聯誼會,每個會的會員人數少也過千,多則數十萬,故這個界別分組不但充分代表香港民意,也是令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橋樑。

「做實事,做對的事;用真心,用正能量;為國家,為香港。」這就是關頴琴的參選政綱的標題。她希望以實際行動支持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和落實「愛國者治港」,對維護國家及香港的整體利益出一分力。

她指出,新選舉制度下,選委會、立法會及行政長官選舉一環接一環,而是次選委會選舉正是3場選舉的重要基礎,對落實新選制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為在選制下,選委既負責提名及選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候任人,亦要提名所有立法會議員候選人,及在立法會選舉選委會界別選出40名議員。

她表示,自己會選擇愛國愛港,有能力、有幹勁的立法會議員人選;愛國愛港、有能力、有幹勁、能令港人團結一致,帶領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行政長官人選。

港融國家發展重要橋樑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會支持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被問到同鄉社團在此方面的角色,關頴琴指出,選委會新增的同鄉社團界別分組,涵蓋內地多個縣級或以上的地方在香港組織的同鄉或聯誼會,每個會的會員人數少也過千,多則數十萬,聯繫人包括香港數百萬及內地十數億人口,因此這些選委不但充分代表香港的民意,也是令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橋樑。

「十四五」規劃對香港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要求,是推動香港實現長期繁榮穩定的戰略考慮。她認為,能否抓住眼前機遇是新的考驗。香港社會首先要把握中央新的發展理念要求,尤其是提高對國家新發展格局、國家規劃要求的認識。同鄉社團界別的選委正好在這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身為天津市政協常委的她以自己作例,她了解天津的最新發展,亦積極推動香港天津聯誼會的會務,促進港津兩地交流,希望讓更多港人認識及抓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政策帶來的機遇。

隨着「十四五」規劃實施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確立,關頴琴表示,她將推動結合港津兩地的不同優勢,建立兩地在粵港澳大灣的合作,同時聯合其他同鄉社團,全面加強其會員精準認識有關內地各地域的現時發展情況和最新發展方向,及加強與內地有關地方部門、各行各業的聯繫交流,促使香港做好內外雙循環的「超級聯繫人」,與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共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抓緊全球歷史上最大的機遇。

同鄉社團當選人

吳英鵬、吳哲歆、戴德豐、鄧佑財、吳惠權、曾燈發、莫靜璇、黃書銳、吳彩華、李鳳琼、黃醒林、簡植航、容冰、何毅強、梁麟、陳禮安、林曉毅、朱建蘭、岑少雄、馮權開、葉吉江、柯文華、藍建平、陳曉津、洪祖杭、文頴怡、施能獅、鄭亞玲、黃自强、林雄申、樊敏華、李德麟、曹元石、方俊文、徐道睦、俞培俤、車弘健、應炳囡、姚茂龍、吳金龍、劉娟、唐安英、黃祖仕、李進、熊漢生、王家惠、王再興、張泰超、莫海濤、云海清、韓陽光、蔡敏、黃永光、連鎮恩、蒙美玲、關頴琴、蕭木龍

勞工界:推進勞工權益 創機會縮貧富

勞工權益是社會必須重視的議題,只有為打工仔締造穩定的社會環境,香港才能繼續繁盛穩定。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一般選舉的勞工界界別分組候選人、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秘書長周小松表示,新選制可以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同時營造穩步前進的社會環境。自己今次參選,是希望推進特區政府保障勞工權益的政策,同時創造更多機會,縮窄貧富差距。

周小松指出,香港產業結構傾向單一,加上住房問題一直困擾市民,不利港人向上流動。他期望下屆特區政府能夠完善產業結構,推動再工業化,創造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以有效處理貧富懸殊問題,確保市民能分享經濟成果。他亦希望推動特區政府立法訂立標準工時,並全面檢討職業安全政策。

新冠疫情嚴重打擊香港經濟,不少打工仔在裁員潮下加入「失業大軍」,周小松期望,特區政府設立恒常的失業援助機制。

港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大勢所趨,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目前已推出多項惠及港人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政策措施,他期望香港未來的管治架構能夠進一步完善有關措施。

周小松表示,新選制不僅進一步保障港人按照基本法享有的權利,更締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令「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是次選舉是新選制下首場選舉,他與其他參選的勞聯成員都希望把握現時的穩定局面,為香港貢獻力量。

勞工界候選人

梁頌恩、林錦儀、程岸麗、馬志成、謝愛紅、王國強、江惠周、李子健、盧嘉麗、張凱榮、李文昌、李達偉、葉偉明、謝宏儒、黃平、王宏業、張桂英、林冠良、王麗萍、唐賡堯、楊榮輝、楊開强、葉永勝、湯仲敏、林天賦、陳兆華、許培婷、馮鈺鋒、鄭宇曦、郭慶桓、魯志薪、林偉江、葉柳青、馬光如、謝景華、林志挺、王吉顯、蔡宗建、孔繼明、曾志文、陳鄧源、陳文慧、李煒敏、張錦靈、李廣宇、蘇栢燦、楊連碧、范强、胡明峰、李秀琼、鄭秀娟、繆泰興、朱育青、黃永權、呂乃星、李方冲、吳慧儀、麥少芬、儲漢松、譚志聰、吳智敏、雷潔嫻、譚金蓮、陳萬聯應、陳培浩、周小松、利葵燕、黃德智、馮傳宗、陳健麟、丘燿誠、李永富

●張少強指,在中央的支持下,業界前景可期。圖為東龍洲魚類養殖區。 資料圖片

漁農界:中央大力支援 業界前景可期

在中央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香港漁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龐大機遇。投身漁業逾甲子的香港漁民團體聯會主席張少強表示,是次參選是因為對落實「愛國者治港」後的社會充滿期望,相信香港勢必「由治及興」。他說,中央政府近年為香港漁業提供不少優惠政策和硬件支援,相信在中央的支持下,業界前景可期,不會再被人認定是夕陽行業。

張少強憶述,香港漁業的發展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在東南亞地區可謂首屈一指,但隨着產業轉變,捕撈限制愈來愈多,加上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養殖業和捕撈業的發展已大不如前,惟港英政府和特區政府都未能徹底處理行業面對的困境。

近年南海捕撈量大減,不少從事捕撈的漁民都期望能夠轉型,而惠州市近來為粵港澳流動漁民推出深海網箱養殖產業園項目,正好為香港漁民提供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養殖業的機遇。作為項目參與者的張少強衷心感激國家對香港的幫助,又表示走向外海是香港漁業的出路,中央近年為香港提供不少硬件配套的支援,相信已為特區政府帶來啟示。

張少強表示,香港已經進入「由治及興」的階段,相信隨着國家「十四五」發展推進,國家將繼續支持香港漁民在內地發展深海網箱養殖,以及組建現代化漁業企業。港人務必善用國家惠港惠漁政策,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並深信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漁業發展前景可期,亦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漁農界當選人

陳博智、黎勝仔、劉金鳳、張少強、張火有、李日龍、李彩華、崔景恒、黃火金、梁觀好、羅洛彤、林振偉、冼偉倫、布偉華、鄭少華、黃根仔、盧蔭強、何玉生、梁炳坤、張德勝、温來喜、梁冠華、張錦如、盧萃霖、陳志明、馮志康、鄭景文、黎全娣、楊上進、布家玲、黃祥發、彭華根、羅廣財、黎德全、郭漢華、梁金福、馮樹發、周炳輝、周耀基、梁明堅、黃炳文、鍾清蓮、吳志華、譚嗣籇、黃元弟、蔡德理、曾國強、胡春月、陳潤才、伍永裕、朱淦明、馮健忠、陳上智、陳建業、鄧煖勳、佘常光、莊忠平、黃培吉、劉國輝、郭誌有

基層社團:做好地區工作 多講惠港政策

基層力量是新選舉制度的一大亮點,他們過往默默耕耘基層社區工作,深明基層對生活的期盼和需要。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一般選舉的基層社團界別分組候選人、九龍社團聯會副理事長何漢文表示,基層市民最關心三餐溫飽和如何脫貧,基層社團日後會致力做好地區工作,向市民多講解惠港政策,提升港人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進而推動其把握國家迅速發展的機遇。

扎根社區多年的何漢文表示,基層社團掌握市民的聲音,自己是次參選就是希望將這些聲音帶進特區未來的管治架構,日後亦會繼續在地區講解各項涉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協助特區政府施政。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同時會增強港人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被問到基層社團在有關方面的角色,何漢文坦言,過往有港人受部分媒體和政客影響而對國家存在誤解,並因此抗拒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基層社團日後將會致力幫助市民正確認識國家,並多講解兩地的活動、內地發展機遇和惠港政策。

「一旦恢復正常通關,我們想馬上組織活動,帶港人回內地參觀,了解國家各方面的成就,特別是如何快速防控疫情。」何漢文指出,到內地親身體驗是提升港人國家觀念和愛國精神的重要途徑,相信只要多了解,港人就會愈想把握國家的發展機遇。基層市民最關心三餐溫飽和如何脫貧,相信他們看到國家成功帶領人民全面脫貧後會深受感觸。

事實上,基層社團向來都有透過舉辦不同活動提升市民的國家觀念,但何漢文直言,受近年政治環境影響,他們難以大事宣傳,如今香港回復穩定,他們有信心能讓香港市民更了解國家發展。

基層社團當選人

何漢文、祝慶台、黃暢然(黃向墨)、林曉輝、陳健平、徐莉、楊永杰、左滙雄、楊子熙、黃振鴻、趙華娟、曾德成、陳凱榮、郭二澈、陳磊明、陳延山、羅競成、黃進輝、王觀强、黃偉傑、陳純純、陳惠平、董清世、李梓敬、劉江華、黃業坤、李一萍、王坤、陳偉明、林德興、吳承華、連浩民、黃春平、張學明、金玲、余智榮、陳舜瑜、舒心、張仲哲、趙秀嫻、胡池、黃国平、李月民、蔡榮星、林晓東、謝永恒、雲天壯、蘇麗珍、陳武、彭兆基、温和輝、宋啟明、范榮彰、陳鑑林、李誌峰、吳文傑、周轉香、劉天倪、何超蕸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