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基層住屋聯席」促請政府延長過渡性房屋的租住期,讓租戶可以銜接至成功編配到公屋為止。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芙釵)香港公屋輪候時間愈等愈長,特區政府去年推出過渡性房屋計劃,首階段提供超過1,500個過渡單位讓劏房戶入住,惟居住期僅兩年,租金不高於住戶收入的25%。有關注團體的調查發現,三成受訪劏房戶已輪候公屋6年或以上,逾三成受訪者嫌過渡屋限制多而無興趣申請。有基層市民計算後亦發現,過渡屋的租金與劏房相若,且租期短暫,無法真正過渡至上樓,故沒有申請。團體認為,相比起22萬劏房戶,過渡屋數量實屬杯水車薪,增建公屋更為實際。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於今年7月下旬至本月中旬訪問了218名居住在不適切住房的居民,其中89.4%正輪候公屋,有30.3%已輪候6年或以上。在過渡性房屋種類中,96.4%受訪者喜歡有獨立洗手間、浴室及煮食空間的新建單位或暫租住屋。

嫌租期短 指應銜接「上樓」

68.7%受訪者有興趣申請過渡屋,其中65.7%認為可以減輕租金壓力,22.4%認為可改善住屋空間。有31.3%受訪者則稱無意申請,其中59%人認為兩年租期太短,21.3%認為有搬遷困難及需考慮搬遷費用。有72.3%受訪者認為,過渡性房屋的租住期應銜接至成功編配到公屋單位為止。

李小姐與丈夫、9歲兒子及70歲父親住在深水埗一個不足200平方呎的劏房單位內,一家四口靠從事地盤工作的丈夫每月約2萬元薪金維生。她昨日在記者會上形容,兒子在疫情期間猶如「坐監」一樣,但他們沒有興趣申請過渡性房屋。

李小姐解釋,目前的租金及水電費每月共逾七千元,若根據過渡屋租金釐定準則為住戶收入的25%,她們一家入住過渡屋只能慳到2,000元租金,若計及水電費,與目前的支出相若,「過渡屋只能居住兩年,又未能確定位置是否方便兒子上學,搬遷費用亦需過萬元,所以不划算。」

已入住南昌過渡性房屋一年的陳小姐已輪候單身人士公屋14年,以前居於粉嶺的混凝土板間房,面積僅180呎,月租2,800元,業主更濫收水電,居住環境十分惡劣,「有青蛙從廁所跳出來嗰種。」去年,她搬到面積130呎的過渡性房屋居住,居住環境有所改善,亦有獨立水電錶。

不過,陳小姐已失業一年,僅靠單人綜援金生活,但過渡性房屋租期尚餘一年,故計劃搬到深水埗的唐樓劏房居住,「唔希望搬來搬去,好想盡快『上樓』安頓下來。」

「聯席」成員鍾惠賢表示,本港約有22萬個劏房租戶,但現階段過渡性房屋單位僅1,547個,杯水車薪。他們促請政府加快覓地興建公屋及過渡性房屋,同時延長過渡性房屋的租住期,讓租戶可以過渡至成功「上樓」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