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姬文風)尊重法治、認識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學會分辨網上真假訊息,均是現今學生應當學習的重要課題。教育局近日在網上公布初中生活與社會科中一級一系列的更新支援教材。「媒體資訊素養」課題向初中生解釋「假新聞」定義、其可能引申的後果、該如何辨識和應對;「權利與義務」課題探討了基本法規定的香港居民的權利和義務,亦會認識到在「一國兩制」下,內地和香港居民的權利和義務在相關規定方面的相近和不同之處。
有關教材配合生活與社會科課程持績發展而設計,供師生參考。「媒體資訊素養」課題分4個課節,教材將「假新聞」定義為「有目的地將沒有根據的資訊透過模仿傳統新聞媒體或社交媒體的形式傳播,其中包含錯誤、具誤導性資訊;偏頗言論、惡作劇,甚至惡意攻擊,從而獲得利益或情緒宣洩」,並建議同學決定相信一些媒體資訊前,應保持懷疑,先瀏覽具公信力的網站查看資料,或向相關專業人士查證。
教師應引導正確接收資訊
教材建議老師應引導學生明白媒體與生活息息相關,但必須以正確態度接收資訊,才可避免墮入假資訊陷阱;亦要反思確認新聞真實性的方法,並提醒學生謹慎思考「點讚」或「分享」新聞內容及其影響,從而學習辨識假新聞背後的真相;了解媒體資訊陷阱重重,需要時刻小心,並以正確的態度使用媒體,才會避免對自己及他人造成困擾;明白「假資訊」帶來的負面影響;應嚴謹處理資訊,以免墮入虛假資訊陷阱,招致莫大損失或負上民事或刑事責任。
教材的總結部分特別提到,在網絡媒體很容易找到「知音人」、「支持者」,在附和聲中,更加令人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對的,漸漸容不下其他人意見,大家不再客觀討論分析,而變成只有我對你錯的對立局面,對持不同意見的人肆意攻擊,網絡媒體變成謾罵的戰場,助長更多偏見及矛盾。因此,學生需要培養良好的媒體素養,處理媒體時要慎思明辨、深入求證,切勿被虛假資訊或新聞煽動或誤導。
「權利與義務」共10個課節,介紹包括誰是香港居民,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憲法和基本法的權利、自由和義務,國際協議,促進多元共融等內容。其中於工作紙「法治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中就引用了資料,強調「不論基於任何政治原因,縱火和傷人都難言合理」「『公民抗命』絕非縱火、破壞他人財物或傷人的許可證」,並強調在文明社會,絕不能以暴力逼他人噤聲,這是人性的基本原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