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東京奧運會今晚閉幕,香港代表隊亦以歷史上的最佳成績完成了今次奧運之旅,港隊運動員的表現不管是否取得獎牌都值得激賞,特別是在前年香港發生的修例風波所造成的打擊,令整個社會充滿了負能量,這次香港運動員在奧運會這個最大和最重要的體育舞台的優秀表現,為香港市民送來正能量吹散陰霾,實在是很有價值的及時雨。

港隊在本屆奧會所取得的成績,對經歷多年努力克服困難的體育界是一次饋贈和回報。香港長期以來是以經濟為中心的城市,怎會重視體育運動?以前所有設施都以市民的康娛活動來設計,硬件設計上要提升競技水平實是無可能,對奧運和亞運旨在參與是當年的目標,遑論當年的有關當局會撥出資源來支持發展體育,現在香港的體壇面貌和體育鍛煉風氣是以前難以想像的。

當年賽馬會決定在沙田興建銀禧體育中心是香港體育發展史上的標杆,後來的香港體育學院更是香港體壇質變飛躍的開始。香港運動員由業餘年代發展至職業化和精英化年代,經歷了體壇人士十多二十年的努力才見端倪,香港體壇的里程碑是97回歸後豎立,在體育界人士的努力爭取下,特區政府每年都為推廣和發展體育撥出資源,使到體院的精英化和體育協會在實施體育普及化方面都得到保證,商業贊助和香港賽馬會的支持讓香港體育發展增添了動力。

面向香港體壇的未來前景美好,這不但取決於政府和體壇人士的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本屆奧運會,社會對體育事業和從事這個事業中人的肯定態度,近兩年香港經歷的實在是太負面,本屆奧運帶給香港的是十分及時的契機,如何把握好這個契機是特區政府和體育界的共同責任。香港是全面向外開放的社會,體育也是,體壇十多二十年的發展,因「背靠內地,面向世界」才能取得現今的成績,內地體育界對香港體育發展的支持是不爭的事實,兩地運動員和教練的交流為香港競技體育水平的提升給予有力支持,還有是香港運動員可以到美國、澳洲等體育水平先進國家和地區受訓,尤其是一些運動員通過留學的途徑接受當地的先進訓練,這是香港體壇有利的條件。

有了「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的有利因素,東九龍體育城又即將落成,香港的體壇前景讓我們期望!

●資深體育記者 朱凱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