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淑平

當迎面吹來的風開始泛着微微的涼意,當寒蟬聲聲吹奏着生命的絕唱的時候,我們知道,夏日漸遠,立秋已在門外。

立秋,處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它像是一篇序言小詩,以輕快的筆調,悠然的情思,將秋天的節奏緩緩譜寫開來。一年的光陰已經過半,無論是氣候的變化,還是生活的節奏,隨着立秋的開始,都或多或少有了微妙的轉折。《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對立秋的描述可謂精簡而形象。據文載:「立秋,七月節。立,建始也。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立為開始,揫即收引,不難發現,從立秋開始,萬物都漸漸地走向了一種收斂的狀態。

我國古代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的風是微涼的,涼得有了風度,從小暑的「溫風至」到立秋的「涼風至」,處於季風帶的人們,首先便是從風中感知到時令的變化的。二候時的立秋,人們可以在空山新雨後的早晨看到一層朦朧的霧氣,霧呈白色,但又尚未凝結成水珠,所以叫白露生。這也說明了秋所對應的五行屬性和色澤,秋金色白也。在立秋的第三候中,你還能聽到感陰而鳴的寒蟬鳴叫得更加響亮、淒切,就如同用生命的絕唱吹響了秋天的號角一樣。

立秋標誌着夏天即將遠去,秋天隨之而來,但並不代表暑熱已經全然消退,其實,此時仍然處於伏天。民間素有「熱在三伏」、「秋後一伏」的說法,按「三伏」推算方法,立秋,同大暑一樣,還是處於「中伏」階段,還有很多地區依舊會繼續上演着夏日裏「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劇情。早在東漢年間,農學家崔寔就曾在《四民月令》中這樣提到立秋:「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這種早晨和傍晚比較涼爽、中午十分炎熱的現象也是立秋的氣候,又因雨水較少,地表溫度可能會超過頭伏與二伏,所以人們形象地把這種天氣叫做「秋老虎」。民諺中「立秋早晚涼,中午汗衣裳」的說法也能很好地與之印證。

每個節氣都有相應的活動與習俗,立秋也不例外。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都會舉行「咬瓜」活動,而山東則會通過包餃子、煮餃子的形式來迎接立秋,表達五穀豐登的寓意,而在江浙地帶則流行「摸秋瓜」、「貼秋膘」等風俗。眾多習俗中,秋社算是最具特色的一個了。通常人們會在立秋這天選擇應季的瓜果蔬菜等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淮南子》中記載的「秋為矩,矩者,所以方萬物也」說的就是秋神如同一把尺子,規矩萬物,管理萬物,用規矩教化和影響着人們的生活。

關於「秋」字,《說文解字》中還有過這樣的描述:「秋,禾穀熟也。從禾,省聲。」從「秋」字的本意來說,秋,代表着的是穀物的成熟。而甲骨文字中的「秋」字則更像一隻蟋蟀的形狀,因為蟋蟀多在秋天鳴叫,所以蟋蟀也被稱為秋蟲。隨着立秋的到來,梧桐樹也開始落葉,於是又有了詩句中所說的「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立秋,處處都透着美感,如一個甜甜的夢,真實,澄澈,靜美,就讓我們懷着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迎接秋天,擁抱秋天,感恩秋日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