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妍(左)坦言,疫下簡單如外出購物也是一種考驗。右為薩彥蘭。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張詠妍(右一)參與學校比賽獲獎。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新冠肺炎肆虐為市民添不少不便,對於殘障人士疫下生活更是難,其中全港15.5萬名聽障人士,過往除了助聽器,還要靠看口形與健全人士溝通,惟疫下人人戴口罩堵住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橋樑,26歲聽障人士張詠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疫下簡單如外出購物也是一種考驗,要事先在手機屏幕打上字條,讓店員知道她患聽障,要透過書寫溝通,但她樂觀地說:「我們這類群體要多做一些(準備),不會覺得特別委屈。」

張詠妍自出世已患有聽覺異常,無法感受普通人世界裏的絲竹管弦,還要面對一些人的誤解歧視,但先天不幸並未擊倒她,始終保持樂觀心態努力求學、積極社交,自香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畢業後,4年前成功投身職場。惟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普通人的生活大受影響,對於聾人則更為不易。

她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當晚持續下雨,為方便她看唇形讀唇,記者需戴上一款特製的透明口罩,再配合助聽器,讓她與記者的交流基本上無礙,但其發音始終有一定偏差,面對記者聽不懂要進一步追問,她亦不厭其煩地反覆釐清。

溝通無阻非必然 上司同事體諒

談及疫情帶來的不便,張詠妍舉例簡單如到超市購物,收銀員通常會詢問顧客是否超市會員,之前不戴口罩時,她會較為確定對方的提問,現在口罩擋住口形、截斷她與外界的溝通橋樑,故出行前她會在手機屏幕打字條:「我是聽障人士,有需要可寫給我看。」

世紀疫症教曉人類幸福非必然,暢通無阻的溝通也非理所當然,但她樂觀地說:「所有人都要或多或少承受疫情下的不便,我們這個群體要多做一些,我也不會覺得特別委屈。」交流受阻,但只要人人多行一步,無礙彼此建立共融社區,她慶幸遇到能體諒她的同事和朋友,「我是公司裏唯一的聽障人士,不可否認公司聘請我需要付出更多時間成本在溝通上,好在上司和同事都願意多花時間與我磨合交流。」

社工倡公交改善無障礙設施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社交及康樂中心主任、註冊社工薩彥蘭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疫情衍生的社交距離措施,影響殘障人士的社交生活,即使在線上視像交流,也要克服網絡延遲的問題,「長者或者肢體殘障人士可能都會較適應網上交流,聽障人士基本只能看一些單向的講座,幾乎無法進行小組開會。」

為讓聽障人士回復正常社交,聾福會近月與嶺南大學合作研發改良版透明口罩,讓政府部門或服務業的前線人員使用,讓聾人的世界更友好。此外,薩彥蘭認為公共交通機構也應改善無障礙設施,例如改善到站提示,方便聽障人士外出,「目前大部分港鐵線路已有電子顯示即時站點,但有些車廂仍只有語音提示,而車輛出現特別事件,例如等候停頓時亦只有廣播通知,希望港鐵及巴士能加設文字顯示版,幫助聽障人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