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街訪蒐民意 涉多項切身民生問題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專題研討會上發表講話,提出管治能力強的堅定愛國者應該達到的五項標準,包括善於為民眾辦實事,做為民愛民的愛國者;善於履職盡責,做有責任心的愛國者。
香港文匯報特地進行街訪,隨機詢問市民在房屋、養老、就業、醫療、教育和青年發展等多個方面最關注的問題,並邀請多位相關領域的各界人士積極獻策,希望關乎市民切身利益、市民關心的問題能被有能力、有責任心的各界人士看到、解決。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家好
教育
【市民心聲】只幾科大熱 其他似讀完無出路
鄭先生:現在香港偏向精英化教育,缺乏對普通學生的關顧,而且只有某一些科目是有出路,如藝術等科目通常會被稱為「揸兜」,難以在香港養活自己。除非非常突出,否則一般家長都不會同意子女向這些方面發展,整個社會氛圍都是只看錢、未來和前途,希望能夠有所改變。
陳小姐:升學前景太難,永遠只是幾門科目大熱,其他的好似讀完都沒有出路。讀書只是專注在文憑試,但有些學生有其他興趣想在畢業後發展,例如一些創意工種,但家長都認為那些科目未來是低工資和不受歡迎。
【各界獻策】倡設學術成就或多元發展評核
香港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表示,香港很早已經實現普及教育,但目前由小學到中學的課程內容是不必要地深奧,形成精英化教育,「一入課室由小學一年級開始都沒有成功感,可能挫敗到中六畢業。」
他認為普及的考試需要適合普及的學生,而目前的新高中文憑試全部都是學術取向,故建議政府創設分流和實用多元的課程,兩條腿走路,「不是只有文狀元才有用,武狀元同樣吃香。」
何漢權建議特區政府參照德國、新加坡、內地和台灣地區的模式,立下決心去做,根本性地改變評核制度,設立學術成就或者多元發展的評核,「如體育、藝術方面應該由學科去適應專才,而非本末倒置。」同時,政府需要思考如何透過政策規劃,制定短中長期可以實行的行動規劃。
青年發展
【市民心聲】缺資金易失交流實習機會
譚小姐:對大多數青年而言,參與擴寬視野的出境交流要有資金支持,即使特區政府有提供交流實習機會,但是要經過重重挑選,無形中令一些普通青年失去這些寶貴的機會。
陳先生:特區政府支援青年發展的政策宣傳不夠,大家能獲取相關信息的途徑很有限,而香港在培養青年關於國家、國際視野等方面的資源不足,相關實習交流機會較少,而且時間較短,令青年未必能深入了解當地文化,體會各種思想的碰撞等。
【各界獻策】 盼放寬交流實習參加門檻
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常務副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陳志豪表示,建立香港青年人的國家意識及國際視野,對培育青年人的公民素養和競爭力有重大意義,值得特區政府增加資源投入。
他認為,過去由特區政府所贊助和支持舉辦的內地及國際交流團,有精英化的情況,集中提供機會予精英學生及大學生參加,部分精英學生甚至有參加多次活動的機會,反而人數更多的非資助大學學位的學生較少機會參加這種交流實習計劃。
陳志豪期望特區政府能夠放寬參加門檻和增加參加名額,讓不同階層和學歷的青年都能夠參加這些優質的交流實習計劃,全面開拓青年發展。
養老
【市民心聲】安老宿位不足 輪候時間極長
Teresa:特區政府目前對長者的福利和支援不足,當中安老服務更是嚴重不足,香港安老及護養院宿位不足,輪候時間極長,恐怕很多長者會在輪候資助護理安老院及護養院宿位期間逝世,令安享晚年變成一場夢。
周女士:香港除了強積金外,市民基本上很少有退休保障,然而強積金並無法保障市民的退休生活,政府對於長者的福利和支援亦嚴重不足,難以令長者安享晚年。政府對長者很多時候只是單純在物質上的援助,沒有關心他們的精神需要,我認為支援長者心靈健康是不能忽視的。
【各界獻策】倡提供完善社區安老配套服務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表示,香港安老服務嚴重不足已不是新問題,目前約有3萬多名長者排隊輪候安老及護養院宿位,惟政府現時推出的政策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建議政府可以為自理能力較佳的長者提供完善的社區安老配套服務,以實現「居家安老」,例如在覆診、洗澡和改善家居設施方面,如果有一些機構願意到社區幫忙,能減輕長者到安老院的意願。
梁志祥直言,強積金難以保障市民的退休生活,特區政府需要正視和思考訂立新的退休政策,改善現時部分長者靠政府支援僅僅餬口的狀況,建議可推出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用公積金的方法令退休金的金額變得較大,加大退休人士的保障,包括增加對長者的照顧服務等。
在長者精神健康方面,梁志祥認為,部分長者精神健康問題欠佳同社會和家人對他們疏忽關照有關,令他們失去精神支柱,相信這些情況可透過社區建設、居民組織等改善,但政府在這方面欠缺行動和統一培訓,而是由社會組織主要擔當相關方面工作,故建議政府制訂相關政策,有系統並充分科學地支援長者。
房屋
【市民心聲】買唔起樓 焗捱貴租
王小姐:從很多劏房、籠屋等問題能看出,香港市民的收入難以令他們承擔置業的要求,大學生畢業後的工資水平與樓價的加幅水平不成正比。即使租房住,房租已經佔了開支很大一部分,更遑論是存錢買樓,長遠下去只會是一個惡性循環,希望特區政府能改善土地使用的政策和規劃,令市民起碼在香港能有一個家。
王先生:香港的土地太少,樓價則太高,令市民置業太難。公屋輪候時間亦太長了,一些買不起私樓,但入息又剛好超出上限的市民更加申請無望,令他們只能捱貴租,希望特區政府能針對性地支援有需要的市民,做好審查工作,並有實質政策。
各界獻策【】倡政府成促進者 助置業或租住
民建聯房屋事務政策發言人、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表示,置業問題是今屆特區政府的主要目標,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在高樓價下,市民難以負擔,所以歸根究柢是要如何處理供求問題。現在出現了一個剛性需求,但供應持續未能滿足,某程度造成樓價高企,與市民置業的目標越走越遠。
他建議,特區政府應就土地開拓增加供應以及優化行政程序,否則這個樽頸位永遠都會出現。目前,香港沒有什麼新市鎮發展,建議考慮新界北、葵涌貨櫃碼頭等空間發展新市鎮,大規模興建一些不同種類的房屋,如公屋、居屋和私樓,同時政府應該想辦法開拓不同的土地,否則單靠插針樓、小規模發展速度較慢。
對於工資水平與樓價的加幅水平不成正比,柯創盛認為是一個很怪異的現象。要解決問題,除了提升工資水平外,特區政府應該要擔起促進者角色,透過不同方法及措施,全方位增加市民置業或租住機會,例如政府在興建房屋時可以對一些在輪候冊的單身者和被忽略者提供特定配額等。
醫療
【市民心聲】公院輪候專科等兩年 不合理
陳小姐:香港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太長、病床太少、病房擠迫、醫生護士人手不足、對病人照顧不足夠、相隔太久才安排覆診及醫生診症時間太短等。私家醫院則收費高,市民欠缺選擇,令大家處於被動的角色,希望特區政府資助一些保費,相信可以幫到市民亦緩解公立醫院壓力。
賴小姐:醫院輪候時間實在太長,不只是急診室要等,我輪候一個專科都要等兩年,這極不合理,沒有及時的診斷和治療,令病人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負擔。可能因為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使醫護的服務態度未能令病人滿意,希望可以引進外地醫生。
【各界獻策】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有可行性
智庫「香江智匯」會長、眼科醫生周伯展表示,公立醫院目前排期輪候專科的時間非常長,例如眼科就要輪候170多個星期,但有些病不能等,一旦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就可能無法挽回,所以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他認為最快的解決方法是進行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因為香港有約1.6萬名醫生,其中6,000人在公立醫院需要照顧約香港九成人口,而其餘的私家醫生只需要照顧約一成人口,使香港醫療系統存在資源錯配的問題。
周伯展指出,香港此前試過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2007年,醫管局與私家機構協商之後推出「耀眼行動」,將排期進行白內障手術的病人等候時間壓縮至兩年內。這計劃至今仍然運作,可見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有可行性,並能有效紓緩香港的醫療壓力。
目前,公立醫院的收費大部分全靠政府補貼,令大部分市民依賴政府,生病時都去公立醫院求醫。周伯展認為,要解決問題,一定要尋求第三者幫忙,即融資,因為政府和市民都難以負擔龐大的醫療開支,「由醫療保險幫助市民付款,讓錢跟病人走,當他們有能力到私家醫院求醫時,便能減少公立醫院的工作量。」
就業
【市民心聲】不應只有金融服務有前景
劉先生:大家都是想賺錢,安安樂樂置業,但是現在年輕人向上流的機會不大,賺錢很難。而且,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太過單一。
范先生:香港社會的經濟結構不夠多元化,有前景的只有金融服務。政府應該帶頭推動其他行業發展,而非只關注金融服務。
【各界獻策】倡政府更積極帶動創新產業發展
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林至穎表示,特區政府應該更加積極帶動創新產業發展,例如對更多產業進行人才培訓、資格認證等,促進更多產業形成專業化路線,亦有助青年形成更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為鼓勵就業多元化,可對傳統高薪行業以外的行業進行稅務優惠並鼓勵提升薪酬待遇,以吸引青年加入和推動多元產業發展,「只要參與的人越多,產業做大和可能性就越多。」
林至穎還認為,初入職場者不應過分在意職位高低、行業和薪金水平,需要放下包袱,累積經驗,要善於把握新趨勢、新技術和新的做事方法,令自己在行業內表現突出,從而抓住上流機會。他提到,香港除在科創上有很多年輕企業,還有品牌營銷、電競、產品設計等都有就職機會,求職者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在相關行業發展,相信亦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並建議,香港青年可以在工作選擇上嘗試和科技結合,並放眼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不要將自己的發展空間局限在香港本地,相信隨着正常通關和基礎建設的不斷完善下,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將會是一個新趨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