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專訪《數據安全法》起草專家支振鋒
7月2日內地宣布對滴滴啟動網絡安全審查開始,多家大型中資企業均叫停或暫緩了赴美上市的步伐。在此形勢下,將於今年9月1日正式生效的《數據安全法》,引起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視。香港文匯報近日訪問了參與《數據安全法》起草的專家--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支振鋒,詳述這部法律的意義和作用。他指出,滴滴上市以及引發的一系列監管事件,透視出近年來內地互聯網平台存在數據安全漏洞、濫用數據等亂象,「背後是大國博弈下數據主權競爭和數據監管升級」,未來有需要出台更多相關的配套法規,更好地捍衛國家的數據主權。●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大國博弈持續加劇的今天,數據作為國家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日益頻繁的跨境流動帶來潛在的國家安全隱患。」支振鋒告訴記者,美國出台《外國公司問責法》,外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必須接受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的審查,要求提供會計底稿或運營數據。而滴滴的數據涉及面非常廣,比如滴滴旗下滴圖科技公司,獲得了導航電子地圖製作的甲級測繪資質。這意味着滴滴可以測繪真實建築和道路的坐標數據,然後製作出高精度地圖,以及利用大數據算法自動生成動態數據。
數據安全大國博弈決勝關鍵
支振鋒還舉例說,「一位乘客多次使用滴滴打車出現在某軍工企業門口,便容易被鎖定為軍工相關人員。若結合收集的其他信息,情報人員可推斷出軍事單位、政府戰略要地等國家情報,對國家安全有影響。」 與滴滴一同接受網絡安全審查的滿幫旗下「運滿滿」「貨車幫」,其App上的全國交通運輸、貨運、ETC和金融保險數據,可分析出中國公路物流的整體情況,進而估算出國家的經濟指標;通過分析Boss直聘上的數據,可估算出國內私營企業每年的招聘量和崗位需求;綜合其他經濟指標,還可以分析出民營企業的總體經營狀況。
在此次滴滴事件爆發之後,普通民眾才開始真正認識到數據安全的重要性。
支振鋒指出,在算力得到提升的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等技術運用,已經使數據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山脈河流、草木鳥獸、土壤礦產甚至宇宙星辰等大自然數據可以被輕易搜集和分析;人的基因、虹膜、耳廓、指紋等生物信息,以及位置、閱讀習慣、購物、交易、偏好、職業、收入、家庭等社會信息,也前所未有地易於被搜集和利用」。
大數據可計算出敏感情報
他強調,正是因為大數據關聯分析可以更容易地「大海撈針」,獲取國家敏感情報,精準操控輿論,因此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加強數據監管已經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市場調研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球將近600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中,美國的數據中心佔比高達40%,具有壓倒性優勢,中國位列第二,但佔比僅有10%。另外,美國等國家亦正對中國實施數據打壓,將中國排除在全球數據安全治理體系之外,並可能制定針對中國的數據安全審查規則,在數據安全領域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圈」。例如,2020 年美、印、澳等多國以數據安全為由,聯合對 TikTok進行圍剿,以安全調查結果違規為由,限制其使用發展。支振鋒認為,在此背景下,中國更加需要捍衛數據主權,加強數據的安全和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