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貿易便利化指數計算結果來看,南沙、上海(浦東)、前海斬獲前三甲。圖為南沙建設中的靈山島。 中新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22日,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基於內地21個自貿區自2020年以來的制度創新表現,發布「2020—2021年度中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

各地自貿試驗區的綜合「體檢表」顯示,上海(浦東)、前海、南沙穩居前三甲。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符正平教授稱,上海和深圳前海是穩定引領中國自貿區制度創新的風向標,經濟基礎扎實,產業體系完善,改革創新精神一直走在前沿。

今次發布的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符正平教授介紹,主要以「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創新」、「政府職能轉變」、「法治化環境」5個一級指標來評估內地54個自貿試驗區。

南沙貿易便利化指數居榜首

其中,從貿易便利化指數計算結果來看,南沙、上海(浦東)、前海斬獲前三甲。與上一年度的排名相比,南沙片區位居貿易便利化榜首,這與疫情期間南沙港片區優化內部資源與流程、提升效率的努力不無關係。

據了解,2020年南沙港區集裝箱吞吐量為1,722萬標箱,達到增長2.7%;2021年一季度集裝箱吞吐量增長14.4%,新增10條國際班輪航線。疫情期間,南沙港區接卸受鹽田港疫情影響改掛南沙港的加班船64條,後續還有3條加班船固定加掛南沙。

長三角和大灣區的自貿片區的成績一直備受外界關注和對比。符正平表示,由於廣東自貿區創新與市場主體關係緊密,為此以前海、南沙、橫琴為代表的自貿區主要任務是面向港澳,更好地讓港澳融入內地發展,而長三角聯繫鄰近多個省份,上海是內地首個自由貿易區,在負面清單制度等基礎性創新領域,尤其在金融貿易投資方面等領域經驗非常豐富。

整體來看,符正平認為,長三角和大灣區是你追我趕的競賽關係。廣東三個自貿片區在政府職能轉變、市場化改革基礎,更多體現的是市場導向的改革亮點。

中國自貿試驗區自八年前從上海開始,至今已多批次擴容。尤其2020年疫情期間,新設北京、湖南、安徽三個自貿試驗區,浙江自貿試驗區則擴充了杭州、寧波、金義(金華、義烏)三個片區。可以說,自貿試驗區在內地完成了從沿海到沿江,從內陸到沿邊的網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