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外,「人造肉」料亦受惠各國減碳發展方向。 資料圖片

羅珏瑜 華坊諮詢評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削減碳排放已成為影響未來的重要議題,「碳經濟學」(Carbonomics)應運而生,在進行商業估值、搭建財務預測模型的同時,不得不考慮削減碳排放在經濟活動各個範疇帶來的影響。

目前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18年資料,按經濟部門分類,中國碳排放的來源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電力與熱力部門,主要為發電環節碳排放約佔51%;2)工業部門,主要為金屬冶煉與化工品製造環節碳排放約佔28%;3)交運部門,主要為陸運、航運、空運碳排放約佔10%;4)建築施工與家庭生活環節碳排放,約佔4%。

能源是人類生產的動力,好比經營企業中「現金流」,根據以上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以及參考歐美國家產業發展和碳中和路徑來實施有針對性的碳中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能源供給端即電力發電部門深度去碳。發電能源從煤炭,逐步轉化風能、光能、生物質發電,相當於能源的一次供給側改革,從源頭降低碳排放。2)能源需求端,非電力部門深度電氣化,以及終端耗電設備節能提效。擁有清潔電源後,將終端非電力部門所使用的能源從化石、油氣燃料,逐步轉向電力,比如交通運輸中的燃油汽車轉變為電動汽車;通過技術手段與節能產品普及,降低設備運行所需要的電力,如自動化解決方案、變頻家電等。3)無法避免的碳排放,通過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回收等方式實現最終環節的減排。

受惠企業價值將暴升

高盛早前出過一份報告,要實現50%的減碳目標,需要每年投入1萬億美元。而當中會受影響的行業包括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在整個生命周期比傳統汽車減少碳排放量一半以上)、工農業自動化、綠色建築、肉和奶的替代品(無肉漢堡可以減少90%排放量,實驗室培養的肉類食品則可以減少78%排放量)、輕質材料(隔熱材料能將與建築物相關的排放量減少一半)等。如果說,人類過去數十年文明是由互聯網革命所帶動,那全球未來30年增長將會由減碳帶動。而這將會為金融市場帶來無比的活力,並誘發各式各樣為實現零排放的技術發展,而受惠的企業,其價值將會以幾何級的速度上升。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