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作
英文裏面有句很好的話,翻譯過來大約是「你說什麼不重要,關鍵是你怎麼說」。我最近發現,怎麼說幾乎是定奪了一件事能夠解決、辦成,而實際內容,可能是愈基本愈好,沒有什麼要訣。
我每個禮拜都在訓練新人。新人們很喜歡吸收資訊性的東西,很喜歡聽他們沒聽過的。我在教了一堂理論後,就會在下一個禮拜要求他們試試講一次。
有趣的是,會有3種表現方式︰
第1種,是沒有完全收到你的訊息,沒有好好聽、沒有好好做筆記,也沒有好好複習的人。走出來,根本什麼都做不好。這種人沒什麼好分析的。
第2種,是接收了你的訊息,然後生硬地背出來。實際上他們也會說是「背」出來的。有些人會背得很好,數據很齊全,但你能感受到是流於表面的感覺。能背,但感覺不自信,沒有給人一種可靠的感覺。但留意,他們講出來的東西,是完完全全正確的、完整的。
第3種,當然就是能夠講出來和第2種一樣,但感覺是很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有自信,胸有成竹的。這種人也沒有什麼好評論的,就是資優生。
我想講的,是少數的但存在的「第4種」——沒有好好聽書,但講出來是頭頭是道的。這種,我才認為是高手。第1種是垃圾,第2種是平庸,第3種是正常,第4種,才是高手。
為什麼我說這種人是高手呢?因為這代表此人無論面對任何情況,都能夠游刃有餘。即使遇到未知的情況,他都依然能夠從容自若去面對。因為他根本就很習慣在不懂的情況下裝懂。當然我們應該說得好聽點,這種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依然能給到合理的回應和答案。
這種人,很多是天生的,存在於DNA裏面的。但也可以是後天的,源自於成長和教育環境的。
我覺得自己是來自於後者。我自問小時候不是一個反應很好,能夠隨時隨地吹噓的人。我的轉折點來自於在英國讀寄宿中學時,學生們的文化。
這種文化就是在於大家都對在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就能滔滔不絕視為大家的理想境界。這是和香港文化截然不同的。這裏的人,總是需要準備充足,萬事俱備,卻忘記其實最重要的一切,一個人應該已經擁有。
慶幸的是,我的新人們都有這個覺悟。因為他們的師父—我,不會允許他們不明白這個道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