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邵昕)宅在家,網購餸菜成為疫下新常態。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除了本地的買餸App,跨境買餸App亦大行其道,有企業將內地蔬菜生肉跨境直送抵港。記者早前透過一個跨境買餸App試買6件菜肉,貨到當日「取貨點」大排長龍,顯示該服務已成新氣候,送貨員二話不說將貨品全部鋪在行人路上,卸貨後極速開車絕塵而去,留下未有人認領的貨品在路邊曝曬「吸塵」逾一小時。記者追查發現,部分菜肉並非供港農場或菜場的出品。香港文匯報委託認可化驗所檢測更揭示,部分菜蔬的禁用農藥超標逾百倍,跨境走私菜肉公然供港「無王管」,隨時引發食物安全危機。

 

買餸平台五花八門,近月湧現多款跨境買餸App供香港用戶選購,平台上的菜肉來自五湖四海,許多是香港市場鮮有供應,吸引疫下無法北上食遍神州的港人光顧。香港文匯報記者瀏覽多個平台,發現除了菜、肉,還有酸奶、雪糕等需要冷藏的商品。但根據平台展示的菜肉包裝照片顯示,不少食品並非產自註冊供港農場或菜場,另有部分產品連產地等資料也欠奉。

記者遂嘗試在其中一個平台試買餸,客戶服務員解釋車隊每周來港送貨兩次,每區客戶必須按時到指定取貨點提取貨品。就在香港文匯報記者訂購的菜肉送貨前一晚,客服在通訊群組通知具體送貨時間,群組顯示該次送貨的顧客遍布全港,單是新界及九龍已涉及逾200名客戶,以平台每周送貨兩次,該兩區每月服務近兩千名客人。

●貨車到埗後,司機將客人預訂貨品逐份鋪在路邊,數十名貨主圍攏取貨。

取貨點就在公路邊

翌日,記者準時到「取貨點」,發現所謂的「取貨點」就是公路邊一塊空地。一架沒有冷凍設備的貨車不久後到埗,司機馬上落貨並將貨品鋪在路邊等客人自行認領,當時現場已有數十名客人圍觀,卸掉貨物後司機飛快駕車前往下一個「取貨點」。

菜肉由貨車從邊境運到香港,然後逐區配送,其間包裝袋內的乾冰恐已融化,如果貨主未按時到「取貨點」,這些生肉便被遺留在路邊曝曬逾一小時,增加細菌滋生風險。香港文匯報記者拆開所訂購的蔬菜,菜葉皺了、不再新鮮。

食物變質司機概不負責

之後記者又在另一個跨境買餸App訂購6件菜肉,包括3款蔬菜、一款冰鮮雞胸肉、一款冰鮮豬肉及一隻冰鮮雞,這家平台提供上門送貨服務,菜肉雖沒有在烈日下曝曬,但肉類與數袋乾冰被放置在一個保溫袋中,到手時所有乾冰已融化,肉類包裝盒脹大、出現水珠;蔬菜則簡單放置於塑膠袋內常溫保存,並無明顯腐壞。記者詢問司機若出現變質能否退貨,惟司機表示他只負責運輸,所有售後服務需諮詢網上客服。

經過仔細核對包裝,記者發現產品要不就沒有產品標籤,無法查核其生產地;要不就有標籤,但並非來自供港農場,其中一款冰鮮雞密封包裝在膠袋中,但除寫明品種名稱外,標籤並無其他資訊,令人質疑是否符合相關產品檢疫要求。

另一款雞胸肉及豬肉雖然有標籤標示來自哪間農場,但均不在《供港澳冰鮮禽肉備案養殖場名單》及《供港澳冰鮮豬肉備案養殖場及其相對應加工企業名單》上,並無供港資格。

記者購菜化驗 農藥超標152倍

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將其中兩份從跨境買餸App買到的蔬菜送往化驗,結果顯示該兩款蔬菜的農藥滴滴涕(DDT)殘餘超標61.4至152.2倍。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就此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滴滴涕是香港禁用的除害劑,但部分菜農貪方便用作「殺蚊」,「你哋驗到嘅結果屬於嚴重超標,長期吸收有致癌風險。」

記者將一份豆類及一份葉菜送往政府認可化驗室檢驗,豆類樣本驗出滴滴涕含量為7.66ppm,而葉菜的滴滴涕含量為3.12ppm。根據「香港除害劑最高殘餘限量資料庫」,大部分蔬菜及水果的滴滴涕法定限量為0.05ppm,換言之記者購買的兩份蔬菜,分別超標152.2倍及61.4倍。

黃煥忠說:「咁嚴重超標嘅蔬菜,如果透過網上團購平台輸入香港並受追捧,將威脅市民身體健康。」

貨物無完整生產信息,部分菜肉非由供港農場供應。

所含農藥可致癌本港禁用

他表示,滴滴涕在環境中非常難降解,並可在動物脂肪中累積,從而產生長期毒性;滴滴涕同時具有潛在基因毒性、內分泌感染性和致癌性,以及對人體神經系統造成影響,大量攝取滴滴涕會使人變得興奮和產生顫抖甚至癲癇,孕婦攝取大量滴滴涕主要代謝物還會增加早產機率。香港已於1987年取締滴滴涕作為准許使用的除害劑註冊。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的滴滴涕每日最大允許攝入量為0.01mg每千克體重,以記者所購買的豆類樣本為例,一名70公斤成人每日進食多於91克該豆類產品,即超出每日最高允許攝取量;15公斤的小童每日進食超過20克即超出限量。

常客:最煩送貨時早時遲

在疫情的催化下,跨境團購買餸平台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流行與普及,不少港漂甚至本地市民都曾有在跨境網購濕貨的經歷。港漂陳小姐是跨境買餸平台的常客,自去年經朋友介紹後就使用該服務,她近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露,不同平台的鮮貨品質存在差異,送貨時間不穩是所有平台常見問題,「具體送貨時間要前一晚才會通知,再加上有時因為司機出發時間受過關情況影響,提早或推遲送達非常常見。」

司機提早到 雪糕擺路邊曝曬

她說,「有一次司機提早出發,提早到達取貨點,當時好多貨主還未起床,也沒有留意群組消息,貨物就擺放在路邊,我買了蔬菜、雪糕和熟食外賣,長時間曝露烈日下,很擔心變質。但平台很少直接打電話叫客人落去攞。」

用家周小姐也曾有不愉快的團購經歷,「有次買豆芽,可能本身是容易壞的蔬菜,加上運輸車也沒有冷藏,到手時豆芽已經出水發臭。還有一次買豬肉,收到時包裝盒膨脹,但客服說是充了氮氣做氣調保鮮,開盒後雖然沒有發現異味,但仍不放心便棄掉。一般出現變質問題,客服會叫你下次購買時備註補發,但我對該平台菜肉的品質無晒信心,選擇退款了事,但都搞咗幾日先退到錢。」

雖然存在食安隱患,但仍有不少顧客抱着僥倖心理繼續購買。來自湖北的劉小姐曾團購過螺絲椒、仔薑等食材,以滿足自己的思鄉胃,「現在未通關,不能去內地吃吃喝喝,就嘗試買些食材在家自己做,其實這些食材香港未必沒有,但不想麻煩去一間間街市尋找,有平台可以一次買齊方便得多。」

貨主未到,任由肉菜擺放路邊曝曬。

政府稱嚴打 批發商憂難執法

跨境買餸App平台公然派送走私菜肉,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近日就此回應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已與海關加強聯合行動,打擊非法進口食物,並向內地有關部門通報相關事件。根據《進口野味、肉類、家禽及蛋類規例》(第132AK章)規定,每批次的進口肉類及家禽必須附有由來源地簽發的衞生證明書或食安中心的書面准許,違例者一經定罪,最高罰款5萬元及監禁6個月。

律師:法律後果嚴重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若輸港貨物的商家並不在供港名冊上,有關行為即屬走私,需要承擔嚴重的法律後果,「無論是入口商還是跨境司機,將任何貨物運送到港時都要做申報,通過才能進入香港。很多人誤以為蔬菜、肉類價值不高,問題不大,但即使是內地合法合規的食物,只要它不在供港名冊上,便不准輸港。」

難判斷是否具供港資格

香港入口蔬菜批發商會會長袁昌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商戶在網上接單後將鮮活貨物由內地直接送到香港用戶手上,這種形式類似於一般私人訂貨,「執法難度在於很難判斷貨品是否全部具備供港資格。每日從文錦渡過關的貨車多達數百架,每一架都全面檢測是不切實際,因此很難保證百分百堵塞漏洞。」

責任編輯: 秦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