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聯析國家藝術基金拓本地創作機遇
國家藝術基金宣布開放予港澳的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申請,並於昨日公布細則。香港文聯昨日舉行專場訪談,一眾與會者表示,通過新措施,香港的藝術創作將可拓展至更廣的層面,面向的是內地十多億人的文化藝術市場,打破香港地域上的局限,既令港澳同胞加深國民身份的認同,同時加快文化藝術界融入大灣區以及國家發展大局。他們呼籲香港的年輕藝術家利用這個機會,加強與內地年輕藝術家之間的培訓與交流,並展現真正的香港人精神,發揮才華,將香港的藝術作品發揚光大,走向更大的發展平台,同時推動國家藝術事業的健康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陳苡楠
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霍啟剛及李秀恒,昨日與春天舞台劇製作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高志森、香港弦樂團藝術總監姚珏等香港文藝界人士對話。
打造特色作品 走向更大平台
馬逢國表示,基金是次「落地」香港,對香港文化業者來說十分鼓舞,既令港澳同胞加深國民身份的認同,亦能為港澳青年文化發展增加機遇和培訓。
霍啟剛認為,新措施不但可令港澳藝術工作者進一步享受國民身份待遇,同時可加快文化藝術界融入大灣區以及國家發展大局,更將香港的藝術創作拓展至更廣的層面。「香港文化藝術界其實有不少富有特色的本地創作,香港政府也撥發了很多資金和資源支持這些創作,而國家藝術基金可以更上層樓,助力本地創作融入大灣區、走入內地。」
他指出,只要是能夠推廣中國藝術整體發展層次、能夠助力香港建立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地位的項目,不論受眾多寡,均有機會得到資助。「國家藝術基金的使命其實很清楚,就是要繁榮藝術創作、打造精品創作、培養藝術人才,同時推動國家藝術事業的健康發展。」
「我4年前開始帶年輕香港藝術家去內地做巡演,讓他們更多認識中華文化,他們比較熟悉北京、上海,但去到二三線的城市,比如哈爾濱、福州,就比較陌生。但也是從那裏,他們感受到內地有非常大的藝術市場。」姚珏透露,樂團正在進行的創作項目涉及閩南文化與西方弦樂的跨界聯合,目前已有創作的基本概念,希望可以憑此申請到國家藝術基金。
「要成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香港需要有特色的新作品,我很希望香港的年輕藝術家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發揮他們的才華,之後去到內地巡演,走向更大的平台。」她說。
面向巨大市場 切忌自我封閉
高志森對基金在香港「落地」感到十分鼓舞。身為資深的藝術工作者,他和大部分藝術家一樣,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有更廣闊的觸及面、有更大的影響力。在新措施下,香港的藝術工作者一旦成功申請國家藝術基金,就可以利用此一平台,面向內地十多億人的文化藝術市場,相信只要有質量和水平的作品,在內地必定有起步和發展的空間。
他呼籲香港和內地的藝術工作者應建立良性的循環和交流,開拓視野,並提醒香港的藝術工作者切忌將藝術的眼光、抱負、精神和實踐局限在一個地方,而是應把握眼前的機會,才可以施展藝術的抱負。要是港人不願意作出嘗試,就等於將自己封閉起來。「香港地方小,港人已經在井裏面,如果將井蓋封上會更可憐。」
高志森直言,內地市場雖然相當廣闊,但成功關鍵還是在於香港的藝術工作者的努力是否足夠、能否面對競爭。要在內地生存下來,將香港的藝術作品發揚光大,這才是真正的「香港人精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