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海關加強追查黑金流向,在維護金融安全和打擊犯罪收益行動中屢屢建功。海關上周展開代號「破幣」行動,首次偵破犯罪集團利用虛擬貨幣「泰達幣」清洗黑錢案,拘捕4名本地男子,揭發洗黑錢集團利用隱蔽性較高的「泰達幣」交易,以「幣入幣出」及「幣入錢出」方式,一年半內利用虛擬貨幣交易平台賬戶和銀行戶口進行1,800宗交易,清洗12億港元黑錢,相信部分黑錢已流入新加坡,海關正追查涉案「金主」的身份。

被捕4名男子年齡介乎24歲至33歲,其中報稱「自僱人士」的33歲男子為洗黑錢集團骨幹,其餘3人分別報稱保險從業員、建築工人及健身教練。
據悉,該集團骨幹去年初以每月1萬至2萬元作為報酬,招攬該3名男子開設報稱經營運輸、紅酒及健康食品質易的3間公司,並出任「傀儡」董事,同時在一個本地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開設電子錢包,並在本地多間銀行開設戶口。
3涉案公司均屬「空殼」
海關財富調查課今年初根據情報及調查發現,3間涉案公司均使用同一間秘書公司,其中兩間公司在公司註冊處的登記地址為虛構,同時,3間公司自成立後並無報關文件,亦無營業記錄,屬於「空殼」公司。

調查發現,該3名「董事」雖報稱有正職,惟稅務資料反映他們月入只有一兩萬元收入,但其銀行戶口就有大量不尋常巨額交易。海關懷疑有洗黑錢集團利用「空殼」公司清洗黑錢,遂展開數個月的調查。
調查發現,由去年2月至今年5月期間,有人透過3間空殼公司開設的虛擬貨幣交易戶口及銀行賬戶,由40多個來歷不明的電子錢包接收「泰達幣」,再由逾100個個人及公司銀行戶口接收巨款,總共涉及12億港元的進出交易。

其間,「泰達幣」交易頻繁,洗黑錢集團將由電子錢包接收的約8.8億元「泰達幣」,採用「幣入幣出」方式,將當中1.5億元「泰達幣」轉至20多個不知名的電子錢包。
10.8億匯銀行 部分流入星洲
其餘7.3億元「泰達幣」以「幣入錢出」方式,透過交易平台兌換成法定貨幣,再存入3間涉案公司開設的本地銀行戶口,加上來源不明的3.5億元現金存款,將合共10.8億元分別匯到200間本地及海外銀行戶口。這些戶口包括匯款公司、房地產公司、投資公司及個人戶口,部分款項相信流入新加坡。
本月8日,海關動員40名財富調查課人員突擊搜查全港5個處所,包括位於黃竹坑、太子、屯門和天水圍的4個住宅單位,以及位於旺角的一處辦公室,以涉嫌「洗黑錢罪」拘捕4名男子。行動中,海關人員檢獲多部電話、電腦、銀行月結單、銀行保安編碼器、公司印章、懷疑虛假公司的合約及支票簿等,並凍結疑犯2,000萬元銀行存款。海關相信涉及跨境犯罪集團,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
根據《有組織及嚴重罪行條例》,任何人如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任何財產,不論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間接,代表任何人從可公訴罪行的得益,而仍然處理該財產,即屬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00萬元及監禁14年,而相關犯罪得益亦可被沒收。 市民可致電海關24小時熱線2545 6182,或透過舉報罪案專用電郵賬戶(crimereport@customs.gov.hk)舉報懷疑參與洗黑錢的活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