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記電子消費券引發網絡大塞車,讓不少人反思香港有否善用現有的數碼基建,如2015年開發的新一代智能身份證。資料圖片
●方保僑
●邱達根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政府登記電子消費券的系統發生網絡大塞車事件,引起不少市民不滿,也令人反思香港有否善用現有的數碼基建。如2015年開發的新一代智能身份證,內置芯片,全港居民每人一張,其實可利用來派錢,免卻登記及龐大行政費用。不過,有專家指出,現在已進入互聯網時代,追求不用親身前往辦理,如用智能身份證派錢,始終都要市民親身到銀行辦理,也與政府今次鼓勵使用電子支付的初衷不符。專家認為現時以手機登記是正確方向,而未來更可直接派數碼港元,智能身份證則可融入手機程式(App)中,與其他公營的App一體化。

香港政府已經多次向全民派錢,惟每次都耗費龐大公帑,政府預計今次派發電子消費券計劃,行政費涉款6.1億元。今次又因為網絡塞車、網站設計等問題,引起市民不滿,搞到「送錢都畀人鬧」。坊間有不少節省行政費的建議,其中一項是利用智能身份證派錢,方法是金管局為每個港人開立一個設於「中央銀行」下、與各銀行連通的戶口,政府將今次5,000元注入各合資格港人的「中央銀行」個人戶口,市民憑身份證將「中央銀行」個人戶口的5,000元,轉入自己的商業銀行戶口。

以支付工具派錢確保用於消費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析指,這確能免去市民上網登記的麻煩,但卻要市民親身到銀行排隊轉錢入自己戶口,「大家可能都逼在周六去轉錢,人龍隨時打好多轉蛇餅」。他認為,其實無論用何種派錢方式,都很難滿足所有人,如也有人提議採用轉數快收款,但不少人又擔心其安全性。由於今次派發電子消費券,政府除想刺激消費、振興經濟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鼓勵市民使用電子支付,所以提出結合四個支付工具來派發,這也能做到保證款項是用作消費用途。

提到今次登記系統大排長龍,方保僑認為主要是因為很多沒有登記「智方便」的市民都選擇了「智方便」的途徑,令同一個網絡入口「大塞車」,但後來將「智方便」及「非智方便」分開兩個入口,網絡便暢通不少,算是吸取了一次教訓。

他說,很多人是今次才認識到「智方便」這個公共App,其實「智方便」早在去年底已推出,讓用戶可以智能方式,更方便地利用個人流動電話登入及使用網上服務,例如「身份認證」、「數碼簽署」及「填表通」等功能,市民若以「智方便」申請消費券可「填少啲嘢」。他指:「現時手機盛行的年代,很多事可透過手機去進行,無需要親身花時間去排隊,『智方便』更可用作交稅、Book(預訂)場地等,愈多人申請『智方便』後,相信下一次派錢便會更順暢。」

以App上存資料至雲端大勢所趨

雖然很多人不滿政府今次的安排,但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則認為對比外國一些派錢情況,香港已算是很理想。他指出,在短短數日內能做到數百萬名市民成功登記,實屬不錯,「自己頭一天去『智方便』申請電子消費券要等個半小時,第二日登入只需2分鐘。」他留意到,其實政府每次派錢都在改進中,如處理人數、速度等都不斷改善,雖然仍有改善的空間,但「如要求一日內同時段有數百萬人暢通登入,其實算是一種苛求」。

對於智能身份證未來在使用上的擴展,邱達根認為,智能身份證主要仍是用作出入境的用途,現時配合「智方便」程式能夠做到eKYC(電子化認識你的客戶),核實到身份,讓用戶可透過手機做到很多以往做不到的功能,很多申請都已可透過手機直接作無接觸操作。而智能身份證雖有一張芯片,可以加密儲藏資料,但始終不是無線的,需要專用的讀卡機來讀取資料,也需要市民親身辦理。

「大家可能都未必想將更多個人資料及記錄直接存在那張芯片內,更好的做法是透過App將資料上存在雲端上,反而未來身份證很大機會會結合入手機App內。」

邱達根續指,政府正在進行很多將個人資料連結App的做法,如現時打針後的資料都可上存到「醫健通」內,現時「醫健通」、「智方便」及「安心出行」等手機App,均能儲存市民疫苗接種記錄,未來這些App亦可互相綁定,讓生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