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如同當年的八達通一樣,香港很早就推出了技術十分先進的「智能身份證」。作為普通市民,智能身份證除用作出入境之外,使用得較多的,可能是在圖書館借書。其實,香港智能身份證的功能及用途,不止於借書。
「智方便」可報稅續領車牌
為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香港身份證自2003年開始以智能卡形式簽發,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2015年批准為數14.48億元的撥款,開發「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系統」,以取代原有電腦系統和更有效地支援簽發香港智能身份證的工作。新的智能身份證是一種處理器卡,設有芯片,除了可儲存數據外,還可以執行程式,並有嚴格可靠的加密技術,需要放在認可的閱讀器上才可開啟芯片內的資料。
目前多個公共應用系統,如「醫健通」系統、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及因今次派錢而出名的「智方便」等,都可使用卡面資料以支援不同政府決策局和部門的業務運作。而且,由於智能身份證具有電子證書功能,還可應用到電子商貿上,惟本港在這方面無進一步的拓展。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2018年再通過撥款1.12億元建立eID「數碼個人身份」系統,即現時的「智方便」,涵蓋26項電子政府服務採用,如供市民報稅、續領車輛牌照及正式駕駛執照等,市民只需要一部有生物認證功能,如指紋或人面識別的手機,並準備身份證和電郵地址,可在程式內掃描身份證及使用者真人測試,就能成功登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