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公僕貪污成風——表表者是警隊,另一路奇兵就是消防隊。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於1973年拍攝了一套膾炙人口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當中就引進了一段反映早年消防隊趁火打劫的情節,相關對白如下:

有水有水,冇水冇水;有水過水,冇水散水。

後有人把內容稍改如下:

有水有水,冇水冇水;有水放水,冇水散水。

上述對白頗有玩味,所涉的「水」夾雜了「救火」的水和「以水為財」的水,意思如下:

有錢就有救火的水,沒錢就沒救火的水;

有錢拿過來,沒錢就收隊。

即:不「過水」(奉獻)就不「放水」(開喉) 或不「過水」(奉獻)就「散水」(收隊)。上述開到口叫「過水」的行為與「強搶」無異。「掠」指強奪、搶劫,所以廣東人也把「搶錢」說成「掠水」。「掠水」中的「掠」,口語讀「略6-1」,無怪有人誤以為「撂水」是正寫;查「撂」,也讀「略」,有擱下、撇開、弄倒、丟棄的意思,與「奪」可謂「大纜扯唔埋」(風馬牛不相及)哩。

《七十二家房客》除打破開埠以來的票房紀錄外,也打破當時國語片的壟斷局面,繼而開啟了往後的「純粵語片」時代。此電影之所以空前成功,應歸功於其內容針砭時弊,易於引起觀眾共鳴。不說可能不知,此電影並非原創,只是改編,最早版本要算1940年代一齣同名的上海舞台劇——暴露人民在「民國政府」管治下的生活苦況,且以幽默的手法諷刺當時官員的貪腐歪風;其後於1963年內地與香港兩家電影公司首度合作拍攝了有多個方言版本的同名電影。為了發行海外,片商特意把部分劇情廣州化並配上粵語,可見粵語在海外華人社會的地位舉足輕重(早年的海外華人多來自廣東沿岸)。以《七十二家房客》作藍本的舞台劇和影視製作可謂「長做長有」(歷久不衰)——2008年7月,「廣東南方衛視」首播了一齣長篇粵語情景電視喜劇,亦以《七十二家房客》為短劇的劇名;目前已播出16季,共1960集。

不少認識李我的人都說他記性超好;若向他查詢省廣澳有關廣播、電影、粵劇的歷史,以至粵港兩地的掌故和一些廣東用語的典故等資料,他均能如數家珍,儼如一位「活掌故」和「時代見證人」。為此,如果筆者有幸在人生路上碰上李我,類似與《七十二家房客》相關的資料,想必得之「快而準」;雖說可從網上找到,可資料多為轉述,普遍存在一定的不確性且也很多時有欠完備;惜「世上沒有如果」!筆者在參與「粵語保育及傳承」的過程中,「搜集資料」只是第一步,隨後就要落在具高度嚴謹性的「驗證」上了。當沒有相關文獻或文獻存在誤差時,筆者會試圖找一些有「第一身經歷」的長者「索料/攞料」——索取資料以作「驗證」;雖則未必能做到此點,但有時會從他們身上「索」得周邊資料以作「附證」以及有助筆者去詮釋一些「不明」語源又或聽到一些「快將失傳」的廣東話語料。沒這個機緣的話(實情鮮有遇上),筆者從數學培養出來的「邏輯思維」便成為「把關」最後和最管用的法寶了。

對於李我的離世 ,筆者有感「走寶」,非指錯失與他交流的機會,而是指世上「走」了一件天才橫溢、滿腦資料的瑰「寶」;正是:

料子載滿腦,隨口都係寶;

有李我此老,不愁沒有寶;

佢今已上路,打鑼咁搵寶。

往者已矣,筆者卻猛然想起還有一件在好些領域上也「咁高咁大」(具同等分量)的瑰「寶」,此人正是李我的妻子蕭湘。因緣際會,筆者在寫「一代配音王」譚炳文的悼文時認識了其女兒瑩瑩;打聽之下,蕭湘原來是其「師婆」。在不欲「走寶」的驅使下,筆者立馬告知瑩瑩不日安排拜會這位至今思路仍很清晰的老前輩,或許讀者們已看出那順道「索料」的意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