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安排同學進行交流學習活動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面對新學期的課程,無論是人文學習領域、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及通識教育科,都需要讓學生交流考察,特別是到內地交流考察,建構配合課程知識和考察技能,尤為重要。

在不同學科的課程指引中,均提及考察交流的重要性,如未來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就以認識傳統中華文化為主題,讓學生了解內地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與傳承,以及應用科技進行保育工作;又如人文教育領域,強調學校可組織本地及內地歷史古蹟考察活動,拉近學生學習歷史的距離感,並培養學生對文物保育的關注與意識。因此,學校透過舉辦學生交流考察活動(例如粵港澳大灣區考察團、北京歷史交流),可讓學生深入認識和體會其他城市的民生和文化,以及社會、經濟、科學及科技的發展和成就。

透過虛擬技術,就可以突破疫情下人員交流的限制。學者Steur提出,虛擬經驗是透過科技,將人的實體經驗,以網絡方式作出連結。現時透過科技產品及運用VR / AR技術,進行虛擬導賞已經成為學界以至國際交流最新的取向。

以需求量最大的內地交流考察為例,不少國家級博物館已設有網上展區,如學生參觀鴉片戰爭博物館,可以了解到西方自地理大發現起,殖民主義的出現和發展;又如內地最大及最重要的故宮博物院及中國國家博物館,每個展覽都設有網上展區。筆者亦推薦各位瀏覽故宮與清史相關展覽,以及「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和「復興之路」等大型國家級展覽,以加強在學科相關範疇的認識。

當然,上述的只是較為被動、由學生自主探索的虛擬考察活動。事實上,坊間有不同的機構更進一步提供可以互動的實時虛擬考察計劃,而有些學校亦透過姊妹學校交流計劃,與內地進行互動課堂。這樣可以讓學生即時與當地的師生或景點導賞員互動,提升考察和交流成果。當然,其學習成果有機會因為網絡速度問題而打上折扣,但這至少是在疫情下,一個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洪昭隆 中學公民教育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