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兒童福利機構早在1950年代中期,已開始將原住民兒童帶離原來家庭,被稱為「六十年代掏空運動」的寄養計劃於1965年啟動,直至1980年代,共有數千名原住民兒童被寄養在白人家庭,部分人其後被直接收養,甚至送到美國家庭,徹底斷絕了他們與原住民文化的聯繫。

迫使單親母親放棄孩子

●很多原住民單親母親生下孩子後,會被醫護和社工要求放棄孩子,甚至欺騙她們只是暫時將孩子送去寄養,待有能力時再接回。但當她們後來要求領回孩子時,便會被告知孩子已被其他家庭領養。

視寄養計劃為「同化」工具

●寄養計劃的負責人認為,若孩子愈早離開原來家庭,受原住民文化影響愈小,因此計劃被視為將原住民「融入白人」的重要方法。

原家庭被定為「無法撫養兒童」

●社工若認為原住民家庭未能符合撫養兒童標準,如沒有雪櫃,只讓兒童吃肉乾和漿果,便會強行將這些家庭的兒童帶走,而非尋求政府協助,導致很多家庭骨肉分離,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也可能會被分開寄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