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
香港在中國革命歷史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讓我們沿着香港那些紅色印記
一同探尋香港為中國革命留下的寶貴記憶
香港海員大罷工和省港大罷工
足跡:香港各地

1922年1月12日,在第三次向資方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
被無理拒絕後
在香港的中國海員忍無可忍
在海員工會聯合總會組織領導下,開始大罷工
罷工總人數達10萬人,歷時56天
中國共產黨對香港海員罷工極為關注
在廣州組織成立了香港罷工後援會,做返穗工人的後盾

1925年6月,為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愛國運動
廣州和香港爆發規模宏大的省港大罷工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罷工工人團結一致
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鬥爭
至6月底,罷工人數達25萬
這場罷工堅持長達16個月之久
中共廣東省委在香港
足跡:九龍廣東道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中共廣東省委名稱幾經變更,但領導機關一直設在香港
香港成為當時廣東乃至華南地區革命鬥爭的指揮中心
1927年10月,周恩來曾在九龍油麻地廣東道養病
並參加中共廣東省委召開的研究廣州起義的會議
「中央紅色交通線」
足跡:香港島銅鑼灣

20世紀30年代初,為溝通中央蘇區與在上海的黨中央
中央交通局建立「中央紅色交通線」
將上海—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長汀—瑞金串聯起來
交通站設在銅鑼灣,並成為一批傑出交通員的行動指揮部
交通站不僅在地方層面而且在全國層面上
都強化了香港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重要性
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
足跡:香港島皇后大道中18號

1938年1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在皇后大道中18號正式成立
遵照周恩來「不公開掛牌」的指示,對外稱「粵華公司」
以經營茶葉生意為掩護,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
1938年6月,在該辦事處大力支持和協助下
由宋慶齡發起籌建的保衛中國同盟在港正式成立
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與保衛中國同盟密切配合
僅1年時間就為八路軍、新四軍籌款約25萬港元
1941年4月8日,由廖承志、夏衍、範長江、廖沫沙等
籌辦出版的《華商報》在香港創刊
這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報紙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嚴峻時刻發揮過重要作用
秘密營救和護送民主人士北上
足跡:新界元朗十八鄉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佔領香港,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領導下
香港、廣東黨組織和抗日游擊隊秘密營救
被困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300多人
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胡繩、夏衍、梁漱溟等
連同其他人士共800餘人
1948年8月至翌年9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和香港工委
組織護送民主人士北上達20多次
沈鈞儒、李濟深、張瀾、黃炎培、章伯鈞等350多人
加上黨內幹部共1000多人,輾轉到達北平
為新政協會議的召開提供了重要保證
港人組成的首支抗日民兵隊伍
足跡:新界沙頭角烏蛟騰村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是香港抗戰的中流砥柱
1941年12月10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進駐南涌羅屋村
由港人組成的首支抗日民兵隊伍
南涌人民聯防隊在此成立
羅屋村南部的烏蛟騰村是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之一
在港九大隊影響下,全村500多人約九成參與了抗日群眾組織
香港淪陷期間,日軍曾對烏蛟騰及鄰近村莊發動十餘次掃蕩
不少村民為保障游擊隊安全而遭受酷刑,有的壯烈犧牲
為紀念這些抗日志士
村民於1951年建造一座烈士紀念碑
2009年香港特區政府出資重建紀念碑
2015年,該紀念碑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港九大隊
足跡:新界西貢黃毛應村

1942年2月3日,港九大隊在西貢黃毛應村教堂宣告成立
隸屬於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
港九大隊成員逾千人,大多數為香港新界居民
1943年12月2日,港九大隊改稱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
1988年,香港各界及海外華僑踴躍捐款
香港政府在西貢修建了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
2020年,紀念碑被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達德學院
足跡:新界屯門新墟

1946年10月10日,中共和民主人士在香港合作創辦的大學
達德學院宣告成立
抗日將領蔡廷鍇將軍借出自己在屯門新墟的別墅作為校址
從1946年10月創立到1949年2月結束
學院先後培養了近千名優秀學生
他們為新中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華社香港分社
足跡:九龍彌敦道172號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後
中共中央決定利用香港特殊環境建立公開機構
喬冠華奉命赴港負責籌建工作
1947年5月1日,新華社香港分社成立
社址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72號
解放戰爭時期,新華社香港分社的任務基本上以發稿為主
新中國成立後至香港回歸前
新華社香港分社除了履行中國國家通訊社駐港分支機構職能
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駐香港最高代表機構
履行中央賦予的各項職責
(來源:新華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