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舒婷報道,國家航天科學家團隊日前訪港,走進多所學校舉辦「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今日(24日)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的專訪。胡浩表示,非常感謝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團隊對國家航天工程的付出,儘管疫情對航天任務造成很大影響,但香港和內地的科學家團隊克服很多困難,做了很多努力,令航天任務如期完成,「航天是團隊合作,大家互相支持,共同克服困難,這是很好的例子。」
【看到容啟亮教授時特別激動 特別感謝】
「容啟亮」這個名字,在這次國家航天科學家團隊訪港行程中被多次提到。作為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精密工程講座教授、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的容啟亮,帶領團隊一路攻堅克難,成功研發多個應用在探月工程的科學儀器,其中就包括去年幫助「嫦娥五號」在月球上挖土並且滿載月壤而歸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提及容啟亮和他的團隊在探月工程的作用,胡浩用了四個字形容——非常關鍵。他表示,這次來香港,除了和香港市民分享國家航天科學發展的新成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來探望容啟亮教授。
「我看到容啟亮教授的時候特別激動、特別感謝。」胡浩說,看到容啟亮身體健康,在理工大學受到師生尊重,也有很好的後續發展,覺得非常高興,「這是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願望,希望參與國家航天事業的人後續都能發展得很好,因為這是對我們後續任務的重要支撐,也是對這些參加任務的團隊的認可和支持。」
【航天是團隊項目 就是要互相支持 共克困難】
受到疫情影響,去年「嫦娥五號」登月期間,容啟亮及團隊成員無法前往位於內地的測控中心觀察儀器運作,只能在香港的實驗室密切留意實時數據。而在做一些兩地合作的項目時,由於香港沒有真空測試的儀器及環境,科研人員需要赴內地做試驗,疫情下兩地「控關」無法自由往來,同樣影響了進行中的研究。對此,胡浩認為,疫情確實對航天工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帶來很大的不方便,「但是,我們和容啟亮教授團隊一樣,克服很多困難,做了很多努力,使任務如期完成。」
「在這一點上,我們非常感謝容啟亮教授,這也是貢獻之一,不光是技術上的安排,如果不能如期實現,我們的任務完成不了。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胡浩認為,兩地科研人員的攜手合作,克服了疫情對航天科研造成的影響,讓「奔月探火」能順利成功實現。「航天是團隊項目,不是個人比賽,團隊的作用就是大家要互相支持,共同克服困難,這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在香港後續航天科研發展方面,胡浩表示非常歡迎更多的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到各項研究任務中。同時,就香港科研人員遇到的香港沒有真空試驗、低重力實驗等特殊實驗環境的問題,胡浩認為若未來香港的航天項目越來越多、使用頻率密集,可以考慮在本地創造條件,但若頻度不夠,則建議可多到內地,藉助內地不同實驗的能力來進行研發工作。
【勉勵港青作好準備 參與中國太空站實驗】
談及這次來港的感受,胡浩說,看到香港的學生們在聽講座時展現的熱情,非常歡迎其中的有志青年投入到航天的隊伍中。「航天的成功,是非常值得慶祝自豪的事,但航天本身也是高風險的行業,所以大家在有志參與航天的過程中,要有心理準備,不要光看到成功,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使我們的項目能穩步、可靠地一步步實現。」在勉勵青年學生的同時,胡浩也不忘提醒大家追逐夢想時要腳踏實地。
2016年,由香港中學生設計的三個航天科研項目隨「神舟十一號」升空,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期間展開實驗。談及接下來會否繼續選拔香港的科研項目參與中國太空站的實驗,胡浩非常歡迎,「我們國家後續空間站的能力越來越強,為科學實驗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希望香港也能有重大科學實驗入選,到我們自己的空間站上去做試驗。大家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這樣獲得的效果就會更好。」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