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憓的「都市二胡音樂」受到聽眾喜愛。

王憓先生是一位多產的二胡音樂家,兩年前他從200餘首作品中,將具有都市格調美感與特徵的樂曲冠名以「都市二胡音樂」。音樂有着特殊的社會功能,一種新風格、新美感音樂的出現,尤其是廣大聽眾所喜愛、能反映出他們內心感受與審美追求的音樂,會折射出很多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信息。探討都市二胡音樂,無論對音樂自身的發展,還是對社會文化的現象分析、研究,或社會管理都有各自的積極意義。

「都市二胡音樂」是二胡音樂家王憓先生所創新的一種新格調、新美感、新風格,表達現代都市人心靈感受與精神追求的二胡音樂,是二胡藝術美學上的一個創新,也是中國胡琴藝術與時俱進,融入現代都市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和品牌。這個新概念的音樂名稱被我於2019年2月19日認定並冠名。2019年4月28日,香港《東方日報》首次使用「都市二胡音樂」這一名稱和概念,2019年9月日本東京書房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由王憓先生編著的日、中文雙語版第一本都市二胡音樂教材《都市二胡音樂曲集》,日本的中文報紙《中華新聞》也做了《王憓先生與都市二胡音樂》的專題報道,從此,在日本社會上正式使用「都市二胡音樂」這一名稱。

將王憓先生創新的二胡音樂稱之為「都市二胡音樂」是依據「都市文化」這一概念和他的都市文化格調二胡音樂而提出來的。「都市文化」是社會學科之一,各國均有專家從事研究,「都市文學」、「都市音樂」等均在該範圍之內。都市文化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都市文化是指城市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都市文化是指城市人在城市生活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生活習俗、語言、文化藝術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市二胡音樂」自然也在其中。都市文化反映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對國家民眾有着強大的導向作用。

「都市二胡音樂」的主要特徵是:清、淡、雅為其音樂底色,具有純淨、平和、柔美、清新等都市文化的高雅格調,並給人一種精緻與完美之感,它以中、慢速、柔美、平和的一種自然節奏來表達內心情感。它是難得的有益於精神健康的音樂,也是精神科、心理治療科用於音樂治療的優質素材。

王憓先生在音樂上的創新,與他的成長環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他三歲在父親指導下開始接觸二胡(其父為當代二胡藝術巨匠王國潼先生),五歲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相繼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在父親指導下由其得意門生趙寒陽執教,同時向劉明源等大師、名家學習多種民族弓弦樂器,又隨同著名指揮家徐新、夏飛雲學習音樂指揮。他1990年定居香港,考獲香港演藝學院獎學金,因專業成績突出又被聘為學校教師,邊學習,邊教學,同時涉獵各流派、各風格的音樂,特有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對他的音樂追求和風格及思維方式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憓先生在演奏上一專多能,並且路子正、功夫深、修養高,可謂內、外功都俱佳(內功指音樂修養和藝術視野,外功指演奏具體技能),在繼承父親琴藝特色基礎上,又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點。他作品高產,創作的二胡音樂作品已有300餘首之多,有的多次獲獎而且深受聽眾喜愛。他亦有指揮高水平樂團的能力,曾指揮過中央交響樂團、北京愛樂民族管弦樂團等一流樂團,並為一些名家錄製唱片等。

可以說,王憓先生童年至今是中國社會從工業時代進入後工業時代的發展過程(約2010年開始為後工業時代),這一時期是中國文化藝術大變革、大發展時期。他生於北京,少年時代末期(18歲)移居到香港至今,一直生活在都市中。都市文化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生活情趣等的浸潤,加上其從童年開始接受的特殊高質的藝術教育,都對他美感心理的形成和取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都市二胡音樂」正是中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和都巿化進程中,二胡音樂與時俱進、融入都巿文化中的優秀成果,是中國二胡藝術美學上的一次創新,開創了二胡音樂的新美感、新格調、新風格。它具有普世欣賞價值,在日本,「都市二胡音樂」讓人感覺就像他們自己的音樂一樣,審美心理上接受得很自然,簡直就是「無縫銜接」,這真是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由此也帶來新的課題需要探討,如後工業化時代東亞儒家文化圈,各民族的民族音樂如何融入都市文化之中等,這方面王憓先生的作品和演奏是很好的範例,帶給我們新的思考和啟示。

中國的傳統音樂諸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均有着百年以上的歷史,它們是農耕文化時代積澱下來的優秀民族音樂。「都市二胡音樂」則是在繼承農耕文化基礎上開拓出來的後工業化時代的新風格、新美感的音樂,它的「清、淡、雅」透着儒家文化底蘊,無疑是東亞儒家文化圈各民族所喜愛的,最終也會「變成」他們自己的音樂。它誕生於香港,希望後工業化時代香港的音樂文化品牌——「都市二胡音樂」越發光彩!

●文:日本音樂學者 菊池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