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港區全國青聯委員
出席一個飯局,談到某政治議題,不同政見的兩位朋友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朋友A堅持她的觀點正確,並打開社交媒體,讓朋友B看看有多少人贊同自己。朋友B「唔執輸」,拿出手機,叫朋友A看看他社交平台圈子的人是怎麼說的。氣氛略為尷尬,最後大家達成共識:不談政治,飯局繼續。
筆者腦海裏頓時出現兩個詞:「同溫層」、「回音壁」。
從2014年違法「佔中」開始,香港社會就逐步形成「同溫層效應」,這情況在2019年修例風波後進一步嚴重化。不同立場的人,大多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所謂事實,選擇性傳播符合他們觀點的所謂事實消息,然後把自己的信念進化為不能被質疑的「信仰」。
除了香港以外,近年美國、台灣等地也有類似情況,「同溫層」的人贊同共同政見或價值觀,排斥異己,發展到最後,變成意見不合就不聽不聞、沒有探討餘地。加上很多社交媒體都用演算法顯示內容,根據用戶瀏覽習慣推算其喜歡看的信息,再推送更多內容類似的文章,使小圈子效應築起巨大的「信息回音壁」,一切異己消息都被過濾排除掉。
「回音壁」是指一個封閉環境中,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製造回聲,令處於同一空間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或被扭曲或被誇大的信息,就是事實的全部。
「同溫層」原本只是引起共鳴,但當共鳴變成「回音」現象時就很危險,它把人們分為不同「群組」,是一種自閉穴居式的倒退社交模式,更將社會推向撕裂。只有懂得走出「回音壁」築起的空間,認清這個空間並非整個世界,才能聽到不同聲音。
要修補社會撕裂,政府必須想辦法打破「同溫層」與「回音壁」現象。香港國安法實施及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由亂及治。然而社會上仍存在很多長期積聚的深層次問題與矛盾,如貧富懸殊、樓價高企、經濟產業單一化、青年向上流動難等等。要提防這些矛盾成為社會撕裂不穩的溫床,當局就應乘勢主動出手,換位思考重啟公共對話,聆聽並理解不同市民的困境,深入及針對性地大刀闊斧聚焦社會改革,讓市民真切體會到生活的變化,改變想法,重建信任,修補社會撕裂。
波蘭社會學家包曼曾批評,「現代性」應該不停「流動」,但固守「同溫層」安全網,卻如同跟鏡子對話。打破「同溫層效應」是一件艱難的工程,但只有主動邁出第一步,才能抓住破局先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