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火狀態監視相機
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團隊研製,搭載於着陸器的平台前端,主要用於監視着陸情況、火星的周遭環境,以及降落火星後祝融號火星車的操作狀態,包括太陽翼的打開和天線的狀況等。這些信息對掌握火星車能否在火星表面成功巡視至關重要。
2.火星車前避障相機
火星車前後兩端各配置兩台避障相機,這是一種視場接近180度的魚眼鏡頭,用於5米範圍內近距離探測任意行進路線上的障礙物,遇到緊急情況會發出指令,給火星車「喊停」。工作在可見光波段,與地形導航全景相機協同工作。
3.火星車導航地形相機
導航地形相機是火星車上的兩隻「大眼睛」,安裝於火星車桅桿,能進行360°環拍,可以用來自主規劃行進的路線。
4.火星車環繞器高分辨率相機
相機採用了集光能力強、有效口徑利用充分、光學傳遞函數高、雜光抑制能力強的長焦距大視場離軸光學系統,配置了五譜段TDICCD和國產自主研發的CMOS兩種成像探測器。
5.火星車分離相機
安裝在火星車車底部,6月11日發布的「着巡合影」由分離相機拍攝。
6.多光譜相機
位於火星車桅桿頂部中間布置,擁有8個光譜通道,外加一個能夠直視太陽的全色譜段通道,成像距離是1.5米至無窮遠,用於研究火星表面形貌特徵與物質類型分布。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