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倪巍晨 上海報道) 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在陸家嘴論壇上發言並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正處在初級階段,要從「初級版」演進至「升級版」,取決於中國金融市場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的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本實現,以及中國與世界更緊密的融合。她又指出,不能把人民幣國際化當成國際對抗的武器;而且人民幣國際化不應是投機交易主導的短期爆發過程,也不能由離岸市場、周邊市場的金融炒作所阻擋。
人幣國際化非國際對抗武器
「人民幣國際化的根基在國內。」在胡曉煉看來,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自然而長期的過程,是中國經濟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國際貿易投資互惠互利深化發展的過程。她說,人民幣國際化要服務巨大國內市場對進口的需求,要走得出去。內地宏觀政策穩定可信,境外接受人民幣也能夠拿得住,而內地資本市場的發展潛力等,也為人民幣投資提供了廣闊空間,「這些都是現階段人民幣國際化依託的實體經濟基礎」。
胡曉煉又提醒,在人民幣國際化初級階段,不應將人民幣匯率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晴雨表」,不能把人民幣當成國際避險貨幣,以不能將數字人民幣當成人民幣國際化的捷徑,更不能將人民幣國際化當成國際對抗的武器。她建議,按國家「十四五」規劃要求,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的要求,緊緊圍繞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人民幣國際化從初級版演進至升級版,取決於中國金融市場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本實現,以及中國與世界更緊密的融合。」
本世紀中有望成國際貨幣
同一場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黨委書記霍穎勵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初級階段的特徵:首先,全部跨境使用當中40%以上使用的是人民幣,但國際使用中佔比只有2%;其次,跨境使用中用於金融市場交易佔比基本在70%以上,但真正服務實體經濟、來自於進出口貿易的比重在15%左右;再次,港澳地區與周邊國家人民幣使用較多,但其他國家和地區用得較少;第四,在對外循環和與中國經濟相關的活動中使用人民幣較多,但兩條腿完全在外面進行的經濟活動,特別是第三方國家使用人民幣幾乎沒有;最後,很多機構、很多國家願意使用人民幣,但實際使用比較少。
展望未來,胡曉煉相信,到本世紀中葉,中國有望形成全球最大、最開放、功能最齊全的金融市場,建成最具包容性和凝聚廣泛國際共識、促進全球互利合作的規則制度體系,人民幣有望在全球受到廣泛歡迎、可自由使用,成為具有服務全球貿易投資強大功能的、可信賴的國際貨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