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多寶時裝老闆文師傅。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有外國人會特意來港拜訪文師傅訂製旗袍。 香港文匯報記者攝
●一對身穿中式傳統服飾的情侶在電車站拍懷舊照。資料圖片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出爐

國務院近日批准並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85項,並對前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的140項進行了擴展。香港特區申報的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香港天后誕均上榜。有從事長衫製作的老師傅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他對有關技藝獲國家重視感到欣喜,並向香港文匯報記者細說香港長衫如何在中西文化融合的環境下形成獨特風格。他直言,中國傳統服飾應發揚光大,但在香港旗袍製作已是「黃昏工業」,相關裁縫寥寥可數,恐怕會後繼無人。●香港文匯報記者 芙釵、江鑫嫻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在昨日舉行的國新辦吹風會上介紹,今次項目遴選主要呈現關注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兼顧區域協調發展,關注香港、澳門特區等特點。香港特區申報的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香港天后誕(見另稿),澳門特區申報的土生土語話劇、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和澳門土地信俗項目全部列入名錄。

風格受中西方影響新意多

對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是次被選為非遺項目,從事有關製作55年、香港手工旗袍老字號金多寶時裝老闆文師傅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對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被納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感到欣喜,認為中國傳統服飾應該發揚光大。

在行業的55年間,文師傅見證了旗袍的款式轉變。他說,女裝長衫在香港普及後,縫製技術受到中西方設計影響,逐漸孕育出獨特的風格,就連傳統婚嫁裙褂亦同樣與時並進,為傳統服飾增添不少新意。

他說,內地旗袍在款式和做法較為傳統,在上海、杭州等地手工製作的傳統旗袍價錢較昂貴,且主要以側面拉鏈的方式,導致在尺寸修改時有所限制,而現成旗袍則以機械製造,未必人人合身。

文師傅表示,有別於內地旗袍,香港目前製造的旗袍已經不單只有傳統布料和款式,有客人會訂製各式各樣的裙型,如露背、透視、拼布、魚尾裙襬等;布料方面已不單只有織錦、絲綢等,還會使用透視網布、日式和布,及繡有金線、珠片的布料等。

談到拉鏈的獨特處,他介紹,傳統的旗袍主要在身側拉拉鏈或扣花鈕,但現在為方便更改尺寸及維持設計,客人可以選用後拉鏈或「啪鈕」代替,令原本諸多局限的傳統旗袍變成平易近人的時尚寵兒。

老師傅:承載文化須受重視

文師傅說,以前旗袍是大家閨秀的身份象徵,穿着時行為舉止都必須溫文爾雅。現在,有不少客人會特意訂製旗袍參加宴會、拜年、唱大戲,逐漸在坊間普及化,而一件旗袍有選材、量身、製作、修改等步驟,起碼需要數星期完成,價錢約2,800元至4,000多元不等,如需要添加其他素材,如水晶、立體花朵、珠片等則須另收附加費。

旗袍雖為中國服飾,但不少外國人亦對此興趣濃濃。文師傅說,香港是一個中西薈萃的城市,以往會有外國人專程來港訂製旗袍,但現時旗袍製作在香港已是「黃昏工業」,全港現有的相關裁縫寥寥可數,自己70多歲已經算是「年輕」,相信在當今時代的香港難有新一代接班人,但這種「黃昏行業」承載不少文化,仍須受到重視。

國家級非遺項目達1,557項

據悉,截至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1,557項,包括民間文學類167項,傳統音樂類189項,傳統舞蹈類144項,傳統戲劇類171項,曲藝類145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109項,傳統美術類139項,傳統技藝類287項,傳統醫藥類23項,民俗類183項。涉及3,610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目前,我國已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的名錄體系,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關於非遺保護實踐以及名目體系建設,我國在國際上走在前列。」王曉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