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陷「環境安全」錯覺 用戶被呃3.7億
美國科技巨擘蘋果公司旗下的產品向來被指「排外」,如使用iPhone就只能從蘋果轄下的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下載應用程式,同時蘋果又會從應用程式抽取達30%分成,引發壟斷、反競爭等問題;但即使在如此嚴密「監控」下,美國媒體調查仍然發現,App Store中存在一定數量的詐騙程式,用戶被騙金額合共高達4,800萬美元(約3.7億港元),反映蘋果依然未能為用戶提供更安全、更能保障私隱的環境。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潔盈
蘋果所研發的作業系統iOS與其他作業系統的最大分別在於,用戶只能從App Store下載應用程式,意味App Store不會面對任何競爭,同時蘋果在iOS發行程式、支付方式等層面上都有諸多限制,公司行政總裁庫克曾解釋,若不控制好App Store,只會令平台變成「跳蚤市場」。
與Play Store差別不大
然而事實並非如庫克所言。網絡安全公司Avast分析指出,若將App Store的詐騙應用程式問題,與Google旗下的應用程式商店Play Store比較,兩者其實未有太大差別。Avast於3月在App Store發現134個「訂閱詐騙」程式,在Play Store則發現70個,此類程式合共錄得逾10億次下載次數,約半來自另一最常用的作業系統Android,約半來自iOS;在App Store上合共賺取3.6億美元(約28億港元),在Andorid上則賺取3,850萬美元(約3億港元)。
兩者問題雖然相若,不過Google從未宣稱Play Store的程式經篩查後均屬安全,加拿大湯普森河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邁爾斯解釋,一旦用戶不相信或不擔心自己會被騙,受害者人數便會高得多。
專家:缺競爭無改善意慾
專家指出,當用戶只能從單一途徑下載程式,反而會構成「環境安全」的錯覺,缺乏競爭則令蘋果沒有意慾改善問題,邁爾斯認為,如果消費者可以使用App Store以外應用程式商店,或有其他上架程式的方法,蘋果想必會更認真看待問題。
曾任iOS開發人員的軟件工程師威爾森便是詐騙程式受害者之一,他擁有一部三星的電視機,因此想在App Store下載相應的手機遙控應用程式「SmartThings」。他在平台搜尋到一款名為「Smart Things」的程式,分別是兩個英文字之間多出空格,雖然要價19美元( 約147港元),威爾森卻照樣下載,結果當然受騙;他解釋自己被騙是因為「假設App Store的審查程序沒有問題」。
由於蘋果每日都會發布1,000個最受歡迎應用程式的名單,《華盛頓郵報》便在4月21日進行分析,檢視當中有多少個詐騙程式,若使用誤導手法來誘使用戶付款,如操縱程式評分、令用戶相信除付款外別無選擇等,便會定義為詐騙。結果當中發現18個詐騙程式,合共騙取約4,800萬美元(約3.7億港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