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志願軍老兵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天,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我們勝利了。」在入朝8個月後,潘志成和戰友們凱旋回國。或許是這輩子和鐵路有緣,在歷經鐵路公安、鐵道工程兵之後,潘志成又一次回到鐵路,他被安排到新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建設一線工作。
參建寶成鐵路 艱辛超出想像
「回到鐵路上我很高興,我覺得我早已和鐵路分不開了。」寶成鐵路是溝通中國西北與西南的第一條鐵路幹線,從陝西寶雞通往四川成都,由於橫越秦嶺、巴山和劍門山,這條鐵路亦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工程任務極度艱巨的鐵路。
雖然已經經歷了朝鮮戰場的殘酷和艱辛,但初到寶成鐵路現場,這裏的艱苦還是讓潘志成吃了一驚。「當時有數十萬建設者參與到這項艱巨的任務中來,大家白天排列起近千米的人牆,手接手遞送和搬運材料廢渣。而到了晚上,還得點起油燈,手搖木扇排煙除塵。真是累。」潘志成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這裏地處山區,不僅山體塌方時有發生,還有狼群出沒。「還好當兵的功夫沒丟,當有危險時,我一槍一個,全給撂倒了。」
讓天塹變通途 走遍全國鐵路
隨着1958年寶成鐵路的建成通車,在潘志成和工友們的拚搏下,天塹變通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也成為了歷史。」結束寶成鐵路的項目之後,潘志成又被調到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六工程局第一工程段工作,從此開始了全國的「漫遊之旅」。「那些年,鐵路項目就是我的家。」負責鐵路機電設備維修的潘志成,此後幾十年,輾轉中國各地,幾乎把每一條鐵路都走了個遍。
從保衛鐵路到搶修鐵路,再到修建鐵路;從手拉肩扛到機械化,再到電氣化,潘志成這輩子幾乎都沒有離開過鐵路,在為中國鐵路默默奉獻的同時,亦見證了中國鐵路發展的偉大飛躍。「如果重新來一次,我還會選擇做一名鐵路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