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具備形、音、義三要素,既能寫,又能讀,且具特定意義。漢字是歷史悠久的表意文字,具有許多特點,如常有一字多音的情況,即同一字形,可有兩個或以上讀音。

一字多音,又稱為異讀字。當一個字,讀音不同,意義往往不同,因此學習時必須多加留意字音與字義的關係,尤其不同配詞的讀音。掌握多音字的正確讀音,才有利於理解字詞的意義。以下談談幾個常見的多音字。

「好」,讀[hou2]時,有美、使人滿意之意,如「美好」、「好壞」、「好歹」、「好看」、「潔身自好」;讀「耗」[hou3]時,有愛、喜愛之意,如「好惡」、「愛好」、「好學不倦」、「好逸惡勞」、「投其所好」、「好高騖遠」等。

「行」,讀「恒」[hang4]時,有走、往、流動、流通、做之意,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乾卦·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行行重行行」(〈古詩十九首〉)、「風行一時」、「實行」、「行動」、「行之有效」等。又可有將、快要、經歷之意,如「行將結束」、「行年十八」等。粵語口語會把「行路」(即走路)讀成陰上聲[haang4]。

行年十八 操行良好

讀「幸」[hang6]時,有行為舉止之意,如「品行」、「操行」、「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等。

讀「杭」[hong4]時,可作量詞、職業或機構,如「行列」、「一目十行」、「各行各業」、「三句不離本行」、「銀行」等。粵語口語會把「商行」、「洋行」、「車行」的「行」讀成陰上聲[hong2]。現今如經代理商進口的貨品,一般稱「行[hong2]貨」。

「長」,讀「場」[coeng4],有長度、距離、長處、常之意,如「長短」、「長夜」、「長途」、「長遠」、「長袖善舞」、「擅長」、「一技之長」、「一無所長」、「細水長流」、「長治久安」等。

讀「掌」[zoeng2],有生長、位高、年紀大、輩分高之意,如「增長」、「揠苗助長」、「長幼有序」、「師長」、「長者」等。

身無長物 非長東西

「長物」的「長」讀「像」[zoeng6],指多餘的東西。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忱)大去後,(王恭)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餘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後以身無長物比喻節儉或貧困,一定不可讀成「掌」,亦絕非身上長出東西來。

如能區別多音字的正確讀音,定能幫助我們掌握字詞的意義,避免誤解。

●陳潔珊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