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兩期,本欄討論了孔子的「個人財富觀」;今期轉一轉話題,討論孔子的「社會財富觀」。前者指的是一個人怎樣看待自身的財富;而後者指的是社會上的財富應如何產生、積存、分配、運用等。孔子主張「藏富於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一切以人民利益為本。
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的弟子有若:「今年五穀歉收,國家財用不足,有什麼辦法呢?」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十分取一的稅法呢?」魯哀公說:「實行十分取二的稅法,我還嫌不夠用,怎麼能實行十分取一的稅法呢?」有若回答說:「如果百姓用度足,國君又怎麼會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國君又怎麼會用度足呢?」寧可政府支出緊縮些,也要保證人民有足夠的錢糧過日子,因為國家的根本在人民,這是一種可貴的「民本」思想。
《論語》還有一段記載:「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是一個諸侯國的大夫,財富比身為王室重臣的周公更多,但仍搜刮聚斂,下對不起人民,上對不起國君。冉求不去勸阻季康子,還要為虎作倀,替他四出搜刮錢財,難怪孔子大怒,不認他作弟子,還要求弟子們一起去聲討他!
那麼,要是人民富起來了,治國者又該怎麼辦?《論語》記載了孔子和冉有的一番對話,點出了「先富後教」的治國方略。話說孔子到衛國,冉有為孔子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啊!」冉有說:「人口既多了,接着要怎樣做?」孔子說:「使人民富起來。」冉有說:「人民富起來了,接着要怎樣做?」孔子說:「教育他們。」
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有一句名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孔子當然也明白,人民如果沒有富足的日子,空談「教化」是沒有基礎的。因此,孔子認為當政者應先使人民富足起來,條件成熟了,便教育他們,使人民有知識、懂禮儀、尚道德。這樣就能建構一個和諧有序的理想社會。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系主任)
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項目主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