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2019年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賀攝

袁老離去,國人痛惜,他一生致力於幫助14億中國人乃至全人類解決糧食問題,也獲得了無數榮譽。其中,2016年首屆「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就頒給了袁隆平,並頒發了2000萬港元獎金,除了當年的獲獎引起香港社會關注外,同月袁隆平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的一場講座,也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現場,當時86歲高齡的袁隆平既嚴謹又詼諧地闡述了雜交水稻的知識和他的夢想,還時不時穿插一些英語並分享了一些工作上的趣事,讓人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那次香港理工大學的演講是在2016年10月4日,在演講中,袁隆平分享了很多幹貨。

袁隆平介紹稱,雜交水稻利用了水稻的雜種優勢,具有根繫發達、稻穗大、產量高的優勢。在同等條件下,雜交水稻比一般品種高產20%以上。同時,他還講述了超級稻從1996年到2016年的發展過程,他說,中國的超級稻平均產量領先於技術非常先進的日本,同樣也領先於印度和全球平均水準。

風趣幽默的他,不忘穿插一些小故事。比如在孟加拉做報告時,當地農業官員看到了袁隆平PPT照片中跟瀑布一樣的超級稻後,驚訝地站起來給他鼓掌。而在菲律賓做驗收時,自嘲英語很「poor」的袁隆平,還跟當地的農民用英語交流起來,他問抱着一大捆超級稻的農民說:「Is the bundle heavy?」(這捆稻重嗎?),農民說:「Very heavy!」(很重!),袁隆平又問:「Are you happy?」(你高興嗎?),農民回答:「I』m very happy!」(我很高興!)。這個小故事也讓全場聽眾笑了起來。

五年前袁隆平在香港理工大學發表演講 圖/香港理工大學

不過在演講中,袁隆平更多的還是提及了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當時他語重心長地說,世界人口已經達到70億,且很快就要到80億,但耕地卻在以每年100萬公頃的規模減少。面臨人口增長的壓力,和耕地減少的嚴峻形勢,如何養活世界人口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嚴峻問題。

袁隆平當時稱,唯一的出路就是要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方法有很多,包括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改進栽培技術和使用優良品種等等,但其中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使用優良的高產品種,就水稻而言,便是要應用雜交水稻。

五年前袁隆平在香港理工大學發表演講 圖/香港理工大學

他說,許多專家估計,到了2030年,糧食、水稻必須比1995提高60%才能滿足需要。而根據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前所長的估算,現在每公頃的水稻產量可以提供27個人的口糧,但到了2050年,每公頃的產量必須提供43個人的口糧,這是非常嚴峻的形勢。

演講的最後,袁隆平還回答了香港理工大學學生的提問,其中一個學生問到了關於專利和知識產權的問題,但袁隆平回應稱,這是商業行為,對他而言,只需要專註科研就可以了。

20年前香港中文大學官網關於袁隆平和其所參與項目的介紹截圖

其實這並非袁隆平和香港唯一的聯繫,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資料顯示,早在20年前,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及真菌生物科技中心合作,就啟動了一項「超級雜交水稻計劃」,旨在通過傳統育種技術與最新生物科技的結合,發展新一代的高產優質雜交水稻。

袁隆平說,讓雜交水稻造福全人類是他畢生的夢想,雖然袁老已經離去,但他的夢想將被繼承,他一生奮鬥的精神也將代代相傳。

(來源:微信公眾號「香港傳真」)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