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三峽博物館探秘巴人迷蹤 (下)
中國先秦奇書《山海經》中有「西南有巴國」的記載,現代人們常說的「巴山蜀水」「下里巴人」都是對這個古老國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近日舉辦的大聯展《神秘的巴國》是全國首次全面、系統展示巴國歷史文化,不僅匯集渝、川、鄂三地五家文博單位378件/套珍貴文物,更以歷史的時間為線索,以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帶領觀眾領略西南巴國的歷史風雲、人文面貌。●文、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
秉持「見物見人見精神」的策展理念,展覽共分為「初君—廩君傳奇」「王室—南土禮樂」「將士—戈矛若林」「平民—漁鹽之利」「國亡—秦併巴蜀」「後裔—土家風情」六個單元,此外,展覽還設置了錞于樂鑒賞、「刀光劍影下的巴人」體感遊戲,把精美的文物與古老的傳說、歷史的圖像、現代的科技進行有機組合,讓觀眾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巴王的小飯桌、巴民的食住行,沉浸式體驗巴文化。
呈現王室禮樂文化
廩君是巴人尊奉的英雄式國君,相傳遠古時,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後來巴氏廩君的勢力逐漸發展,率領五姓沿夷水(清江) 向東發展,到鹽陽(恩施),射殺征服了鹽陽女部落,發展成為一個廩君時代的強大的巴氏族。廩君死後魂魄化為白虎,後代以奉祀,故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為圖騰。
巴地青銅文化興盛,後人將白虎幻化成的廩君形象裝飾在禮樂、軍樂重器錞于之上,譬如戰、漢時期巴地流行的青銅虎鈕錞于,是巴人對先君記憶與崇拜的實物證據。
根據史書記載,巴國曾參加了周武王討伐商紂的牧野之戰,並在戰後受到分封,與濮、楚、鄧等國併為「周之南土」。春秋時期,巴國在與楚國作戰失敗後,被迫遠徙。大約在戰國中晚期,「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
先秦時期的巴國雖然身背「南蠻」之名,但同樣非常重視禮樂文化,周文化、楚文化的儀軌深深地影響巴文化。與此同時,巴人也因地制宜,結合本土的自然環境和物質條件對先前文化進行了創造性改革,從「器以尊楚」到巴風濃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禮樂文化。
戈矛展「尚武」精神
《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參加牧野之戰時,在戰場上,「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自此以後,「天性勁勇」、「質直好義」成為巴民族的集體秉性。在迄今已發掘的巴人墓葬中,男性死者普遍陪葬數量不等的青銅武器,巴蜀式青銅兵器,也是巴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涪陵小田溪墓地12號墓是一座保存很好的巴人高等級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銅胄、青銅柳葉劍、銅弩機、銅戟等武備組合,反映了巴國自上而下的「尚武」精神。清朝巴縣縣令曾在當地題詞「頭斷頭不斷,萬股鬚眉宛然見;城許城還存,年年春草青墓門」以歌頌巴人的尚武精神。
西周至戰國的800多年時光裏,由於受到秦、楚、蜀等強國的逼迫,巴國的實際控制區域多有變化,甚至連都城也多次遷徙。但無論大巴山、大巫山還是武陵山,無論漢江、清江還是嘉陵江,巴民族從未離開大山大水的生存環境。
雖然商周時期,中國北方平原已進入農耕社會,但巴人仍處於漁獵採集與農耕生產並重階段,另一方面巴人也善於將自然資源轉化為財富,山體中流淌的自然鹽泉,通過巴人鹽場變成了商品鹽,行銷大江南北。
手工藝說土家風情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憑藉險山峻水偏安一隅的巴國亦未能倖免。先是楚國的節節西進,使得巴國都城五度遷移,繼而,公元前316年,秦國在統一六國過程中率先滅掉巴蜀,巴國成為秦國的一個郡—巴郡,郡治江州(今重慶主城)。與蜀郡不同,秦王在巴渝大地實行了懷柔政策,保留「君長」制。至此,一個古老的方國被歷史塵封,一個嶄新的巴郡翻開了歷史篇章。
秦滅巴國後,巴人逐漸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其後裔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土家族。今天的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和大巴山麓。土家族人繼承了巴人能征善戰、能歌善舞的基因。其民族手工藝「西蘭卡普」精湛華美,享譽華夏。
評論